前言及致谢 4
引用经典文献说明 4
导论 1
第一节 两种复兴 1
第二节 比较的意义 4
第三节 比较的可能性 8
第四节 伦理学思维的本性 14
第五节 比较的范围 23
第六节 本书结构 28
第一章 “幸福”、“道”与德性 41
第一节 人类之善:“幸福”与“道” 42
第二节 德性:德性与“德” 46
第三节 “德”与“仁” 52
第四节 伦理学的开端 57
第五节 从事伦理学与成为虔敬者 68
第六节 伦理学的各种道路 73
第二章 人性:“性”与“功能” 90
第一节 人的本性与人性 91
第二节 功能与善的本性 96
第三节 作为伦理学基础的人性 101
第四节 人性之证明 109
第五节 人性之实现 115
第六节 从人性到德性 119
第三章 德性、中庸与品质 130
第一节 内在中庸与外在中庸 131
第二节 命中中庸 136
第三节 内在中庸与德性 143
第四节 品质习性与第二本性 145
第五节 德性的构成 148
第四章 习惯化与礼仪化 159
第一节 社会价值:礼与ethos 160
第二节 情感之实践 168
第三节 政治动物与关系自我 175
第四节 自然与修养 183
第五节 家庭和德性 192
第六节 政治与德性 205
第五章 实践智慧与义 225
第一节 伦理智慧与传统价值 227
第二节 伦理智慧的结构 236
第三节 情感与理性的融洽 241
第四节 伦理推理 244
第五节 特殊德性 250
第六节 德性的统一性 255
第六章 最高善与外在善 273
第一节 德性、活动与幸福 276
第二节 思辨与“诚” 285
第三节 人与上帝合一及天人合一 289
第四节 外在善 296
第五节 德性与善 305
第七章 实践的与沉思的 315
第一节 思辨的活动与思辨的生活 317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实现 322
第三节 自我与他人 329
第四节 思辨的价值 348
希腊语词汇表 359
中国哲学词汇表 362
参考文献 364
人名索引 381
术语索引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