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三 哲学的党性和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基本特征和生命力 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8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1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作用 16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17
二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21
三 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23
四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25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2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7
一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7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0
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4
四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6
五 世界统一于物质 37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39
一 意识的起源 39
二 意识的本质 42
三 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44
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46
一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6
二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46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49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4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4
一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5
二 联系与条件 56
三 联系与系统 5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65
一 运动、变化和发展 65
二 发展的方向性及表现 67
三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70
第三节 辩证决定论是科学的决定论 73
一 决定论的历史形态 73
二 辩证决定论的随机性事件或过程的原理 75
三 辩证决定论的方法论意义 78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80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80
一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0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6
三 把握辩证思维的实质,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94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99
一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99
二 量变和质变 102
三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05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8
一 辩证的否定 108
二 否定之否定 111
三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6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9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19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19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21
三 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22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23
一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24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24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27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29
一 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29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31
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33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35
一 客观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35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6
三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38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139
一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139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40
三 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43
第五章 认识和实践 144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44
一 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144
二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145
三 坚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7
四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8
第二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5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152
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3
三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55
四 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156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7
一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157
二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60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63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党的思想路线 163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辩证的统一 165
三 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系统工程 170
第六章 认识的辩证过程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172
第一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2
一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72
二 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反复性和前进性 178
三 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运动总规律 180
四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2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184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84
二 真理与谬误 187
第三节 提高主体认识能力 188
一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 189
二 提高主体素质和认识能力 191
第七章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 196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6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因素、方面的论述 196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99
三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00
第二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202
一 劳动创造了人 202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203
三 建设生态文明 205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0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0
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2
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4
第四节 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215
一 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客观性 215
二 主体活动的能动性 218
三 社会历史发展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221
四 社会规律实现的条件 222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 225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25
一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25
二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28
三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9
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 229
五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32
一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32
二 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232
三 经济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3
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236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38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38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源 239
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42
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24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43
第九章 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 249
一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50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2
三 国家 254
四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57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 259
一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59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261
第三节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265
一 充分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265
二 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 267
三 坚持标本兼治、多策并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270
第十章 社会意识与文化建设 275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275
一 社会意识的构成 275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80
三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28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84
一 科学 284
二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86
三 道德 288
四 艺术 289
五 宗教 291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93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94
二 建设和谐文化 296
三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 298
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99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302
一 两种社会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302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3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0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7
一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7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08
三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308
第三节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10
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311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12
第四节 以人为本,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315
一 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三个一致性” 316
二 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319
三 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20
四 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22
五 以人为本,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324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327
第一节 社会进步 327
一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327
二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文明的发展 329
第二节 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 334
一 人的基本属性 334
二 人的本质 335
第三节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37
一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337
二 人的价值的评价和人的价值的实现 339
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41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342
一 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42
二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345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49
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350
二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51
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354
后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