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一、哲学及其特点和功能 1
(一)哲学的含义 1
(二)哲学的特点 3
(三)哲学的功能 5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7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7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9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1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2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22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24
二、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26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6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28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0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0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31
四、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33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33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反映 34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37
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4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43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43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43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45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 46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48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48
(二)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49
(三)发展是一个过程 50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52
(一)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52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53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55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9
一、整体与部分 59
(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59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61
(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把握全局,统筹兼顾 63
二、原因与结果 64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6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5
(三)把握因果联系,总结经验预见未来 67
三、偶然与必然 68
(一)偶然与必然的含义 68
(二)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68
(三)坚持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69
四、形式与内容 70
(一)形式与内容的含义 71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71
(三)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反对形式主义 73
五、现象与本质 74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74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75
(三)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78
六、可能与现实 79
(一)可能与现实的含义 7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80
(三)坚持可能与现实的统一,争取光明的前途 81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83
一、对立统一规律 83
(一)矛盾 83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85
(三)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87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89
二、质量互变规律 92
(一)质、量、度 93
(二)质变、量变 94
(三)质变、量变的诸形式 98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99
(一)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99
(二)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运动 100
(三)否定之否定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103
第六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04
一、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04
(一)认识的本质 104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08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11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14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14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7
(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8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120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20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12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27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31
(一)非理性因素的分类 131
(二)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132
(三)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辩证统一 134
第七章 真理 136
一、客观真理 136
(一)真理是客观的 136
(二)真理的层次性 138
(三)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对立 139
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 141
(一)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过程 141
(二)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45
三、检验真理的标准 147
(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7
(二)正确把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50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151
第八章 价值 153
一、价值的本质 153
(一)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53
(二)价值的本质 155
二、价值的特征 159
(一)价值的客观性 159
(二)价值的主体性 162
三、价值意识 166
(一)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166
(二)价值意识的形式 168
第九章 评价 175
一、评价的本质、形式和特点 175
(一)评价的本质 175
(二)评价的形式 177
(三)评价的主体性特点 178
二、评价标准 180
(一)评价标准的主体性 180
(二)评价标准的客观依据 181
(三)评价标准的检验 183
(四)评价标准的辩证把握 185
三、社会评价 188
(一)社会评价的主体 188
(二)社会评价的形式 189
(三)社会评价标准 192
(四)社会评价的方法论原则 194
第十章 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98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98
(一)社会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19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本质的揭示 199
(三)人类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201
二、生产力及其社会作用 202
(一)物质生产力的构成 202
(二)生产力的状况及社会作用 207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08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 212
(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 212
(二)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215
四、社会政治结构 216
(一)国家的产生和本质 217
(二)国家的主要机构和类型 218
(三)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消亡 219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20
五、社会的观念结构 221
(一)社会的观念结构的构成 222
(二)观念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223
(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226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规律 228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28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2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232
二、社会变革和可持续发展 235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35
(二)科学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238
三、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44
四、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246
(一)普通个人的作用 246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47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247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249
一、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49
(一)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249
(二)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总和 251
(三)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252
二、人的本质和价值 254
(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54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256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 259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61
(一)自由与必然 261
(二)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264
(三)人的全面发展 265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