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篇 3
一、撰写本书的动机和思考 3
二、台湾自古就与大陆骨血相连 4
三、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台湾地名考察 10
四、台湾居民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大陆移民 12
五、台湾文学—中国人智慧的传灯 17
六、台湾新老作家的共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29
七、中国文学是同化异质文学的溶合剂 32
八、台湾各文类中的中国传统 34
(一)诗歌 34
(二)散文 36
(三)小说 44
九、中华民族意识在台湾文学中的呈现方式 47
(一)日据时期:抗争和追寻 48
(二)西化时期:批驳和思念 51
(三)回归时期:沟通和溶合 53
史论篇 57
一、台湾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中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延伸 57
(一)地貌形成的神话传说 58
(二)高山族与汉族同一祖先的神话传说 59
(三)射日的故事 60
(四)捍卫台湾的神话传说 61
(五)美丽的爱情故事 62
(六)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63
二、台湾的古典文学是大陆的移居文学 69
三、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是台湾古典文学的主题 78
四、抗日民族斗争的需要就是台湾新文学的使命 97
五、台湾新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诞生 112
(一)台湾新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诞生 112
(二)台湾新文学在“五四”运动精神光照下成长 114
(三)“五四”新文学运动为台湾新文学绘制了蓝图培养了队伍 117
六、“光复”后台湾文学的奠基礼—新现实主义论争:中国方向的再确立 121
七、两岸文学的汇流—中华民族精神的聚合 136
八、维护文学的生态环境—对台湾当局专制文学的斗争 151
九、反对全盘西化—中西文化论战 159
十、现代派文学批判—中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 165
(一)纪弦“六大信条”批判 165
(二)现代派诗批判 171
(三)《龙族评论专号》的震撼 181
(四)现代派小说批判 185
十一、乡土文学论战—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总枢纽 190
(一)乡土文学论战 190
(二)全方位的回归民族 198
十二、乡愁文学向探亲文学的转化 205
十三、中国意识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湾青年诗人中涌动 213
十四、台湾人间学派对“文学台独”的批判 220
(一)“文学台独”谬论批判 220
(二)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批判 230
(三)“台独”与日本右派勾结阴谋的批判 232
人物篇 239
一、台湾抗日领袖丘逢甲 239
二、台湾“抱朴守贞”诗人洪弃生 243
三、台湾爱国文人连雅堂 247
四、台湾新文学的“鲁迅”赖和 252
五、中国人的“脊梁“杨逵 256
(一)不屈的民族斗士 256
(二)小说是抗日的武器 258
(三)讴歌革命,关怀祖国 261
六、台湾新文学不朽的丰碑吴浊流 263
七、将五四文学革命军引进台湾的张我军 266
(一)张我军是海峡两岸最早的新文学史者 266
(二)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 270
(三)张我军台湾新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272
八、以做中国人自豪的陈秀喜 278
九、充满“两岸情结”的林海音 283
(一)《城南旧事》中的女主角 283
(二)和白杨同台演《茶花女》 288
(三)抽屉里的姻缘 289
(四)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 292
(五)台湾文坛的保姆 294
(六)船长事件 297
十、血必须流返原乡的钟理和 298
十一、苏雪林百岁归故里 308
(一)二重回归 308
(二)五四女性 311
(三)误闹学潮 316
(四)婚恋恶梦 318
(五)学创双馨 322
十二、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谢冰莹 330
十三、为中国历史塑象的高阳 342
(一)高阳的历史小说之路 342
(二)高阳历史小说成因和特色 346
十四、正气凛然的中国人陈映真 350
十五、浓郁的乡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结合的黄春明 359
(一)“屋顶上的番茄树”—黄春明的自我象征 359
(二)浓郁的乡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融合的主题 363
(三)小说艺术的多种尝试 368
十六、反对崇洋媚外的王祯和 372
(一)无畏的生命的战士 372
(二)揭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血腥 374
(三)丰富的表达艺术 378
十七、将民族和泥土视为母亲的吴晟 380
(一)吴晟诗中的民族和祖国意识 380
(二)泥土和母亲是他生命的托盘 383
(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385
(四)讴歌正义,鞭打邪恶 386
十八、台湾乡土诗的两颗明星施善继和詹澈 387
(一)独撑一方诗的大厦的巍峨柱石 387
(二)施善继弃现代为乡土的典型代表 392
(三)詹澈将激情和智慧献给祖国和泥土 397
十九、华文文学中的赤子赵淑侠 402
(一)独来独往的文学女侠 402
(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亢旋律 405
(三)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 408
(四)丰富的个性化语言 411
(五)美丽的故土风情 413
二十、简宛,华文散文中一片纯净的中国园地 414
(一)一片纯净的中国文学园地 414
(二)简宛散文的艺术技巧 421
二十一、青年历史小说家林佩芬向广袤的中国历史原野深耕 425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25
(二)一块块基石铺向理想的目标 428
(三)《天问—明末春秋》壮阔的历史画卷 431
二十二、结束语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