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3
东吴传佛有支谦 3
花山访古忆支遁 6
生公说何法,顽石怎点头 13
寒山子与苏州寒山寺 15
香山居士姑苏客——白居易 20
由《宗镜录》看延寿佛学思想 26
虎丘派及其祖师绍隆 33
蕅益佛学思想及其启示 37
印光、弘一两法师 42
印光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49
印光之“儒佛贯通”论 58
善待人生的震华法师 64
吴中高僧巨赞 67
民国元老李根源与印光法师之佛缘 70
大贤居士丁福保 74
章太炎的特色佛缘 79
华严座主 应慈法师 83
真禅思想述介 86
明学与灵岩山的佛教文化 91
安上与苏州西园寺之“三风”建设 95
性空与寒山寺新貌 100
初读《茗山文集》 109
苏渊雷与张家港永庆寺重建追记 117
读明旸法师《佛法概要》有感 123
和谐文化的先行者——赵朴初 129
论评篇 147
“五性”论是科学宗教观的坚持和发展 147
关于对中国宗教认识与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由“五性”论到“改革、利用”论 159
科学宗教观的新贡献 167
论信念、信仰和宗教信仰 17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宗教社会作用略论 183
再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190
我国宗教团体兴办经济实体的重要意义 197
宗教与社会“双向了解论” 202
简论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210
适应世界潮流 合乎人群需要——漫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15
论重扬律学之时代意义 221
千古一僧 民族脊梁——玄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初探 228
再论学习和发扬玄奘精神 242
试论承传与创新——以玄奘大师为例 247
动态篇 257
百尺竿头 更上层楼——贺《香港佛教》创刊四十周年 257
印光法师与苏州报国寺 260
佛学家盛会古金陵,刻经处再作狮子吼 262
金秋申江海潮涌,僧学共作狮子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述评 265
人间佛教与僧团、居士放谈 272
简介新加坡的佛教 277
柳条春色,境逐云开——苏州宗教十年简记(1983~1990) 280
学习《决定》,精进有为——略议宗教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些什么 285
简介东方学家黄心川教授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