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史略) 1
初创期间(1913~1937) 2
应变期间(1937~1945) 3
复员期间和回到上海后头三年(1946~1949) 4
院系调整和教育改革期间(1949~1956) 4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期间(1957~1959) 7
上海交通大学独立之初的六年(1959~1966) 7
“文化大革命”至其结束时的十余年间(1966~1978)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991) 10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初六年(1992~1997) 11
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期间(1997~2001) 13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2~) 13
第一章 体制和门类专业设置的变迁 15
第一节 初创期间(1913~1937) 15
一、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3~1921)的电气机械科 15
二、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设置的机械工程科(1921~1922) 17
三、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1927)的机械工程科 18
四、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1928)的机械工程科,以及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1928)的机械工程学院 19
五、铁道部交通大学(1928~1937)的机械工程学院 19
六、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置的动力机械门(1937) 20
第二节 应变期间(1937~1945) 21
一、“上海法租界时的交通大学”及其机械工程系(1937~1945) 21
二、教育部直辖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1937~1942) 22
三、抗战期间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的机械系(1940~1942) 23
四、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九龙坡)的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1942~1945)和轮机专修科(1943~1945) 24
第三节 回到上海后的头三年(1946~1949) 26
第四节 院系调整期间(1949~1956) 27
一、改变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和轮机工程系建制的1951年的局部院系调整 27
二、大规模院系调整后的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和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1952~1956) 28
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和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在50年代初期 30
第五节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期间(1957~1959) 30
一、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于1957年规定的专业设置,以及学校当时所设的相关教研组 30
二、船舶动力系于1958年所作的专业调整和专门化调整,以及工程物理系的建立 31
三、机械制造系、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船舶动力系于1959年所作有关教研组设置的调整 32
第六节 上海交通大学独立之初的六年余期间(1959~1966) 32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至其结束时的十余年间(1966~1978) 35
第八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991) 38
第九节 改革开放的开初六年(1992~1997) 41
第十节 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期间(1997~2001) 43
第十一节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2~) 44
第二章 历任主要党政负责人 48
第一节 学院及与学院相关单位中的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 48
第二节 历任主要行政负责人 51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知名校友名录 55
第三章 本科教学 56
第一节 概况 56
第二节 培养目标 59
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60
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61
三、工业工程专业 62
四、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62
五、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63
第三节 教学计划 6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学计划 6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学计划 77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学计划 80
四、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的教学计划 80
五、1994年全面修订本科教学计划 82
六、近期的教学计划 82
第四节 教材建设 102
第五节 教学制度 104
一、学年制与学分制 104
二、选优制 106
第六节 教学改革 107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07
二、近期的教学改革 108
第七节 教学成果 113
一、历届本科生毕业人数 113
二、教学优秀奖 113
三、优秀教学成果奖 114
四、优秀教材奖 116
五、学生在国际国内获奖 118
第四章 研究生教学 119
第一节 概况 119
第二节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122
一、培养目标 122
二、培养方案 123
第三节 导师制和学分制 138
一、导师制 138
二、学分制 139
第四节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41
一、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141
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 142
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143
第五节 工程硕士 143
一、培养目标 145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年限 145
三、培养方案 145
四、导师 145
五、课程学习 146
六、学位论文要求 146
第六节 国际合作办学 148
一、创校至1949年 148
二、前苏联专家在校期间(1953~1959) 148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 149
第七节 教学成果 153
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历届研究生毕业人数 153
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全国及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获奖情况 154
第五章 科学研究 155
第一节 概况 155
第二节 1980~1995年的科研情况 156
一、机械工程系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56
二、动力机械工程系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57
三、科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159
四、学术论文和著作 160
五、学术刊物出版 161
六、科研生产联合体 161
第三节 1996~2004年的科研情况 162
一、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62
二、科研项目和主要成果 165
三、学术论文和著作 179
四、学术刊物出版 181
第六章 学科建设 182
第一节 概况 182
第二节 改革开放,建设“两个中心” 183
第三节 启动“211工程”建设,优先发展重点学科 185
第四节 师资队伍 191
第五节 各系、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简介 194
一、五个系 194
二、2个重点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 199
三、18个研究所 203
四、教学实验中心 221
附录一 学院教授名录 224
附录二 学院体制变迁简表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