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宪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前红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7068827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2006年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宪政实践及宪法学的最新发展,对我国宪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宪政纲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1

一、现代宪法概念的确立 1

二、宪法的定义 3

三、宪法的特征 8

四、宪法的分类 13

第二节 宪法思想 17

一、人民主权思想 18

二、人权思想 22

三、法治思想 26

四、权力制约思想 31

第三节 宪法原则 35

一、人民主权原则 36

二、基本人权原则 41

三、法治原则 44

四、权力制约原则 49

第四节 宪法形式与宪法效力 53

一、宪法形式 53

二、宪法效力 62

思考题 80

参考文献 80

第二章 公民 82

第一节 公民概述 82

一、公民的基本理论 82

二、中国宪法中的公民概念 91

三、公民身份与《国籍法》 94

第二节 公民基本权利概述 98

一、关于宪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98

二、宪法权利的体系 107

第三节 公民的平等权与政治权利 111

一、平等权 111

二、政治权利 121

第四节 个人自由权(公民权利) 128

一、表达自由 129

二、宗教信仰自由 133

三、人身自由 136

四、一般人格权、住宅权、通信自由权 141

五、婚姻家庭权 145

六、我国现行宪法没有直接规定的几项个人自由权 147

第五节 公民的经济生活文化权利 151

一、财产权 151

二、劳动权与休息权 154

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57

四、受教育权 159

五、文化权利 162

第六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164

一、概述 164

二、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166

思考题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三章 国家 174

第一节 国家概述 174

一、国家学说概览 174

二、国家的要素 178

三、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 180

四、国家的宪法地位及其表现 189

第二节 国家的目标与价值 191

一、国家的目标 191

二、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功能 196

三、国家的价值 198

第三节 选举 203

一、国家机构的产生机制:选举 203

二、我国选举的基本原则 206

三、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 210

四、选举诉讼 213

第四节 中央国家机关 215

一、国家机构概述 215

二、代议机关 219

三、国家元首 227

四、行政机关 229

五、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232

六、军事领导机关 236

第五节 地方国家机关 237

一、地方制度与地方国家机构 237

二、我国的地方国家机关 238

思考题 247

参考文献 248

第四章 社会 250

第一节 市民社会组织概述 251

一、市民社会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251

二、市民社会组织产生的一般条件 253

三、市民社会组织的宪法意义 256

四、我国市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概况 262

第二节 政党 264

一、政党概述 264

二、国外政党的法制化概况 269

三、中国政党制度的宪法安排及其问题 275

四、中国政党制度的宪政解读 277

第三节 公民自治团体 284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84

二、居民委员会 287

三、村民委员会 289

第四节 社会弱势群体 293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 293

二、国外宪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 295

三、中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 299

第五节 社会公德 302

一、社会公德的概述 302

二、社会公德与宪法惯例的联系与区别 307

三、社会公德和宪法惯例的相互转化 309

思考题 313

参考文献 313

第五章 宪政 316

第一节 宪法与宪政 316

一、宪政的涵义 316

二、宪政的要素 320

三、宪法与宪政 322

四、宪政过程 324

第二节 宪法解释 325

一、宪法解释概述 325

二、宪法解释制度 330

三、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338

第三节 宪法修改 339

一、宪法修改概述 339

二、宪法修改的方式 343

三、宪法修改的程序 346

四、我国的宪法修改制度 349

第四节 宪法监督 350

一、宪法监督概述 350

二、宪法监督模式 355

三、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359

第五节 宪政秩序 361

一、宪政秩序概述 361

二、宪政秩序的实现 363

三、宪政秩序在中国的实现 365

思考题 367

参考文献 367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