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3
第1章 绪论 3
1.1 不同尺度灌溉水高效利用研究的意义 3
1.2 研究现状 4
1.3 本书主要内容 16
参考文献 17
第2章 节水灌溉、尺度效应与评价指标 24
2.1 节水——不同对象的不同内涵 24
2.2 尺度及尺度效应 25
2.3 灌溉水利用效率指标研究进展 29
2.4 IWMI的水量平衡计算框架和相关评价指标 36
2.5 本章小结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田间试验及数据获取 44
3.1 漳河灌区的特点 44
3.2 柳园口灌区的特点 45
3.3 田间试验与观测方法 47
第4章 漳河灌区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尺度变化规律 52
4.1 水分生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2
4.2 水分生产率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 62
4.3 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71
4.4 本章小结 77
参考文献 78
第5章 柳园口灌区水分生产率的时、空尺度变化 80
5.1 水分生产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80
5.2 水分生产率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 85
5.3 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88
5.4 本章小结 90
参考文献 90
第6章 不同尺度灌区水管理模拟技术研究 91
6.1 引言 91
6.2 旱稻田间水量平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92
6.3 柳园口灌区灌溉水可持续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97
6.4 稻田回归水模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03
6.5 柳园口灌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14
6.6 本章小结 120
参考文献 121
第7章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灌区水管理技术研究 124
7.1 引言 124
7.2 灌溉水文学 125
7.3 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128
7.4 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 138
7.5 本章小结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2篇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及综合调控技术研究第8章 漳河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及综合调控技术研究 157
8.1 引言 157
8.2 试验的设计与方法 158
8.3 土壤及土壤溶液有效氮的时空分布 162
8.4 不同水肥处理下稻田氮的挥发损失 168
8.5 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效应 171
8.6 不同水肥处理下氮肥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变化 174
8.7 本章小结 176
参考文献 178
第9章 柳园口灌区旱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及综合调控技术研究 180
9.1 引言 180
9.2 试验的设计与方法 181
9.3 不同处理对旱稻生长状况的影响 183
9.4 不同处理旱稻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 193
9.5 不同处理旱稻产量与水分生产率 198
9.6 本章小结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10章 田间尺度水稻及旱稻生长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205
10.1 引言 205
10.2 漳河灌区水稻生产模拟 206
10.3 柳园口灌区水稻生产模拟 216
10.4 柳园口灌区旱稻HD502生产模拟 219
10.5 柳园口灌区旱稻HD297生长模拟及氮肥管理研究 222
10.6 本章小结 227
参考文献 228
第3篇 节水灌溉的社会经济影响 233
第11章 节水灌溉影响及潜力分析 233
11.1 引言 233
11.2 研究现状 233
11.3 调查试验基本情况 235
11.4 间歇式灌溉投入产出分析 238
11.5 间歇式灌溉效益评价 242
11.6 节水灌溉的社会影响 245
11.7 节水灌溉的环境影响 245
11.8 本章小结 247
参考文献 247
第12章 农业政策对灌区节水的影响分析 250
12.1 农业费改税的基本情况 250
12.2 费改税的调查研究 252
12.3 费改税影响的经济分析 257
12.4 费改税的影响因素分析 261
12.5 本章小结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13章 塘堰在节水灌溉中的作用分析 264
13.1 塘堰作用的调查 265
13.2 塘堰调查的结果分析 269
13.3 影响塘堰作用发挥的因素 272
13.4 塘堰灌溉作用的经济分析 274
13.5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77
13.6 本章小结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14章 引黄灌区地下水利用经济分析 280
14.1 引言 280
14.2 柳园口灌区地下水的利用状况 283
14.3 柳园口灌区地下水利用的经济分析 285
14.4 本章小结 293
参考文献 293
第15章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效益分析 294
15.1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基本情况 294
15.2 节水改造投资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 302
15.3 节水改造投资效益分析模型 312
15.4 典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投资效益分析 318
15.5 本章小结 325
参考文献 326
第16章 结语 327
16.1 主要结论 327
16.2 特点及创新成果 334
16.3 项目实施及应用效果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