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
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军校 1
军校的灵魂:蒋介石和周恩来 3
大时代的将才孵化器 5
声名显赫的教员和学员 6
黄埔岛今昔 8
第一章 时代的召唤 10
第一节 携手创黄埔 10
多方力量的凝聚 10
校长人选风波 12
国共精英黄埔共事 16
蒋介石容不下的政治教官 18
蒋介石笼络周恩来 20
“我反蒋没有个人恩怨” 22
“红色教官” 24
几名黄埔名将的命运纠葛 24
光彩熠熠四期生 27
第二节 优秀师生 共聚黄埔 29
蒋介石与他的救命恩人陈赓 29
陈赓为宋希濂挑担结谊 33
陈诚赢得蒋介石的青睐 34
影响杜聿明一生的人和事 36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看中胡宗南 38
晋升最快的关麟征 39
王尔琢、贺声洋、黄鳌协助郑洞国 41
林彪曾与他同学 43
第三节 分歧初显 44
矛盾的激化 44
“青军会”出风头 46
“孙文主义学会”的火药味 48
黄埔两派的明争暗斗 50
杜聿明投奔蒋介石 52
第四节 东征、北伐共生死 53
学生军初露锋芒 53
周恩来筹建铁甲军队 56
东征中的齐心协力 58
陈明仁赢得蒋介石的赞赏 61
陈诚一炮“走红” 64
周恩来选中叶挺 66
携手北伐与潜在危机 68
第二章 分道扬镳 75
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75
蒋介石对共产党动手了 75
“到底打不打国民党的旗” 81
火中涅槃 83
第二节 各为其主 85
陈诚不敌林彪 85
宋希濂选择了蒋介石 87
誓不两立黄埔生 91
红军中的黄埔生遭劫难 92
第三节“围剿”与“反围剿” 94
跳出包围圈 94
庐山,“剿共”训练营 96
蒋介石与陈诚的相互依存 98
胡宗南得宠 100
蒋介石利用卫立煌 103
宋希濂和瞿秋白 105
第四节 相会古城 111
请战风波 111
恢复往来 113
陈诚的固执与卫立煌的转变 117
第三章 同仇敌忾 120
第一节 捐弃前嫌 共御外辱 120
抗战还得谈判! 120
壮哉,黄埔师生 122
陈诚助蒋下决心 125
黄埔精英联手血战淞沪 127
宋希濂亲兵爱将 129
卫立煌与中共高层的往来 130
朱德肯定卫立煌 133
同祭名将戴安澜 136
关麟征遭冷落 139
李弥的升迁 141
第二节 互敬互重 携手同仇 142
政治部主任和校长的恩怨纠葛 142
卫立煌的“入党”风波 145
礼尚往来 147
“我不能打八路军” 150
第四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 152
第一节 祥和与机锋 152
新一轮的较量 152
蒋介石欲摆“鸿门宴” 154
毛泽东重庆访友赢声誉 158
夹缝中的张治中 159
第二节 共绘“蓝图” 163
停战令及其他 163
马歇尔的介入 165
三委员 166
耿飚与陈明仁“打赌” 169
“就用这个欢迎老同学?” 171
“你也是黄埔生?” 173
第三节 谈判破裂 175
纸上的蓝图 175
“学生是三期的” 177
和平烟幕下的针锋相对 179
告别 181
第五章 战场上的较量 184
第一节 硝烟再起 184
历史不可逆转 184
胡宗南“打不过”老同学陈赓 186
杜聿明执行蒋介石最后的命令 188
“卫”道士的悲哀 192
陈明仁让林彪吃了“亏” 198
郑洞国投诚 200
二十年一致后的背叛 203
陈诚惹众怨 205
第二节 与蒋决裂 208
曾泽生率部投诚 208
傅作义英明抉择 210
陈明仁岳麓山举义 215
第三节 愚忠的代价 221
宋希濂与陈赓的重逢 221
杜聿明被俘 225
出尽洋相的李弥 226
第四节 大一统 230
“共产党的”代表 230
肱股之臣 232
“恩来像是变了个人” 234
周恩来为张治中化忧 237
第五节 对峙 239
最是仓皇辞庙日 239
绝望的乡愁 242
剑拔弩张 244
第六章 相逢一笑 246
第一节 混沌初开 246
卫立煌与蒋介石翻脸遭软禁 246
卫立煌秘密出走 248
毛泽东器重张治中 250
第二节 艰难的转变 253
“四望楼”里的改造生活 253
脱胎换骨 255
特殊学堂 257
悔过的特务与固执的将军 258
被俘将领获释 260
第三节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262
卫立煌回归故里 262
关麟征思念故土、旧友 266
渡尽劫波 师生重聚 268
杜聿明受到尊重和帮助 272
诤友张治中 278
海峡那一边 280
转机 282
回到出发点 284
久违了,黄埔岛 286
结语——携手未来 291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