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1437
第六篇 宏观环境因素与农业结构调整 1437
第三十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437
第一节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1437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农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 1437
二、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其他作用 1438
三、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潜力 1440
第二节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1440
一、1979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440
二、197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442
第三节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措施 1446
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447
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448
三、发育要素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兼并、改组,形成合理的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 1449
四、乡镇企业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重点 1449
五、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1450
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450
七、制定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1451
第三十四章农产品流通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452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452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含义 1452
二、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 1453
三、农产品流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454
第二节 我国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456
一、农产品的流通体制与市场目标 1456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简单回顾 1458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460
第三节 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462
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组织框架 1462
二、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 1463
三、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策略 1464
第三十五章 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467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467
一、与农业相关的几种交通运输方式 1467
二、交通运输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1469
第二节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71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的基本估计 1471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473
第三节 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476
一、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476
二、组织农产品的合理运输 1479
第三十六章 科学技术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482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结构的影响与作用 1482
一、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促使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的未来发展和结构优化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1482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促使农产品品质结构的优化 1483
三、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484
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农业资源向广度与深度开发,在更大的领域和空间里实现农业结构的全面优化 1485
五、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 1486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结构演变中的现实表现 1486
一、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环节—农技推广体系缺乏建设或建设不够,出现了农业科技传递过程中的断档问题,造成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作用的严重弱化 1487
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投入不足,队伍不稳,使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未来基础技术储备处于不断弱化状态 1488
三、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工作薄弱,成果转化意识不强,降低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支持程度 1489
四、农业技术的供给总量不足,结构欠佳 1490
五、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存在着体系割裂、衔接不足的弊端 1491
第三节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支持的对策 1492
一、充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和结构演进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性的认识 1492
二、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加速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份额 1492
三、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条件,在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推动中实现农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 1493
四、建立并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法律体系,以法保障农业科技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优化的支持作用 1494
五、重视并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工作 1495
六、加强农业科技的基础与超前研究,有效增加农业新技术的储备 1495
七、大力引进国外农业新技术 1496
第三十七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 1497
第一节 人力资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497
一、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 1497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1498
三、人力资源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市场的发育 1498
四、人力资本是非农化的重要门槛 1499
五、人力资本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武器 1499
第二节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500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500
二、农村劳动力开发存在的问题 1503
第三节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1504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向 1504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政策 1507
第三十八章 财政金融政策与农业结构调整 1510
第一节 财政金融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510
一、财政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1510
二、农村金融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1513
第二节 财政金融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的现状 1514
一、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现状 1514
二、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517
第三节 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的对策措施 1519
一、转变农业投资观念,明确农业投资的适宜点 1519
二、深化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 1519
三、合理界定政府农业投资的职责和范围,防止农业资金非农化 1520
四、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 1520
五、审慎地进行农村信贷市场定位 1521
六、采取措施,保证中长期贷款有效投入 1521
七、尽快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1522
第三十九章 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523
第一节 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524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1524
二、合作经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525
三、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基本作用 1528
第二节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531
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1531
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认识不清 1532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领域窄、力量弱、功能小 1533
四、运营资金不足 1533
五、组织内部管理粗放,缺乏管理人才 1533
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人资格不明确 1534
第三节 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措施 1534
一、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三大支点:制度、主体、环境 1534
二、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措施 1537
第四十章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1540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含义 1540
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济学解释 1540
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别和联系 1542
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区别和联系 1545
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含义解释 1548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现状 1548
一、国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1548
二、国内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1553
第三节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因素 1557
一、农民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58
二、农业科研经费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0
三、农业科研人员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0
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1
五、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2
六、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4
七、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5
八、农业科研机构设置方面的障碍因素对实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 1566
第四节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构建对策 1568
一、农业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1568
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1579
三、农民采用技术的激励机制的构建 1583
第四十一章 证券市场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1604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1604
一、证券的含义 1604
二、证券市场的特性 1605
三、证券市场的作用 1606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 1607
第二节 我国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基本状况 1608
第三节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与投资方向 1613
一、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 1613
二、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方向 1616
第四节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1619
一、种植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 1619
二、林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 1620
三、畜牧饲料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 1621
四、水产渔业类公司经营状况 1621
五、农产品加工流通类公司的经营情况 1622
六、农业生产资料类公司的经营状况 1623
第五节 我国农业进一步利用证券市场的对策措施 1625
一、增加农业上市公司的数量 1625
二、积极扶持高科技农业类公司上市 1626
三、鼓励上市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1627
第四十二章 生产要素流转替代与农业结构调整 1631
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理论分析 1631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含义 1631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形态特征 1633
三、农业生产要素流转规律 1642
四、农业生产要素替代规律 1651
第二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基本态势 1657
一、农业劳动力流转态势 1657
二、农业土地流转态势 1672
三、农业资本流转态势 1680
四、资本替代劳动态势 1682
五、资本替代土地态势 1685
第三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替代的效果评价与问题辨析 1686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形成的积极作用 1687
二、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积极作用 1691
三、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问题辨析 1694
四、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问题辩析 1699
第四节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和替代的实现机制 1703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一般实现机制:收入差原理 1703
二、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一般实现机制:相对价格诱导原理 1706
三、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具体实现机制 1710
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具体实现机制 1714
第五节 农业生产要素流转替代的效率标准及其国际比较 1715
一、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效率标准 1716
二、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国际比较 1718
三、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 1728
第六节 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对策措施 1729
一、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与替代的基本取向 1729
二、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转的对策措施 1730
三、优化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替代的政策选择 1737
第四十三章 农村市场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 1742
第一节 开拓农村市场的国民经济意义 1742
一、农村市场的内容 1742
二、宏观经济转型与开拓农村市场 1743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开拓农村市场 1745
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开拓农村市场 1748
第二节 我国农村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 1749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 1749
二、农村资本品市场的现状及其特征 1763
第三节 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潜力及其量化 1766
一、认识农村市场开发潜力的角度:收入定位 1766
二、农村市场需求潜力的量化 1767
第四节 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因素分析 1770
一、收入对消费的解释:持久收入—消费模型 1770
二、收入对消费的解释:相对收入—消费模型 1774
三、非收入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多变量消费模型 1776
四、外部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假说 1778
五、外部因素对消费的解释:工业品结构不适应假说 1780
六、小结 1781
第五节 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总体思路 1782
一、主体定位:80%的农村中等收入者 1782
二、产品定位:家电、建材和农业机械类 1783
三、产业定位:工业与农业并重 1785
第六节 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对策选择 1785
一、增加农民的持久性收入 1785
二、改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 1789
三、调整农村工业品的功能结构 1790
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1792
第四十四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农业结构调整 1793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框架 1793
一、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 1793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和职能 1795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 1797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般原则 1799
五、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规则 1801
六、世界贸易组织诸多规则的实质 1803
第二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804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1804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1806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选择 1814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 1814
二、要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 1816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 1819
四、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措施 1821
五、实施各有侧重的区域农业发展与布局战略 1822
六、加强主要农产品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1825
七、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 1829
八、制定和完善有关农产品的技术标准 1830
九、提高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 1830
十、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管理一体化 1832
第四十五章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1833
第一节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含义 1833
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1835
一、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 1835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发展关系的两种实践模式 1845
三、协调我国城镇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政策选择 1852
第三节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 1866
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 1866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村工业化关系的实践模式 1868
三、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推进的偏差 1898
四、协调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对策选择 1904
第四节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 1906
一、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 1907
二、我国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908
三、优化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对策选择 1911
第五节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 1917
一、农村城镇化的外部性 1917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外部性的基本表现 1918
三、协调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推进的对策选择 1919
第六节政府管理与农村城镇化 1931
一、政府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定位 1931
二、政府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方式 1934
三、强化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