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内容和地位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4
第二章 疾病概论 6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6
一、健康 6
二、疾病 6
三、亚健康 7
第二节 病因学 7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7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9
第三节 发病学 10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0
二、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11
三、疾病的转归 13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5
第一节 体液及正常水、钠平衡与调节 15
一、体液概念、体液容量和分布 15
二、体液中的主要电解质 15
三、体液的渗透压 16
四、水、钠平衡及其调节 16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19
一、脱水 19
二、水中毒 23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5
一、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与钾平衡调节 25
二、钾代谢障碍 27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33
一、镁的生理功能、镁平衡与镁平衡调节 33
二、镁代谢紊乱 34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38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 38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38
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39
第二节 评价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42
一、血液pH 42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42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3
四、二氧化碳结合力 43
五、缓冲碱 43
六、碱剩余 44
七、阴离子间隙 4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4
一、代谢性酸中毒 45
二、呼吸性酸中毒 49
三、代谢性碱中毒 52
四、呼吸性碱中毒 54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7
一、双重性相加型酸碱失衡 57
二、双重性相抵消型酸碱失衡 57
三、三重性酸碱失衡 58
第五章 水肿 60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60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60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致钠、水潴留 61
第二节 常见全身性水肿 64
一、心性水肿 64
二、肾性水肿 65
三、肝性水肿 66
第三节 重要器官水肿 66
一、肺水肿 66
二、脑水肿 68
第四节 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 69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69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70
三、水肿的防治原则 71
第六章 缺氧 72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72
一、血氧分压 72
二、血氧容量 72
三、血氧含量 72
四、血氧饱和度 72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73
一、低张性缺氧 73
二、血液性缺氧 74
三、循环性缺氧 75
四、组织性缺氧 76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76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77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77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78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79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80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81
一、氧疗 81
二、氧中毒 81
第七章 发热 83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83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84
一、发热激活物 84
二、内生致热原 85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86
第三节 发热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89
第四节 代谢与功能变化 90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90
二、生理功能改变 91
三、急性期反应 92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92
第六节 防治原则 93
第八章 应激 95
第一节 概述 95
一、应激的概念 95
二、应激原 95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反应 96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96
二、机体的代谢变化 99
三、机体的功能变化 100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102
第三节 应激的细胞反应 102
一、急性期反应蛋白 102
二、热休克蛋白 103
三、内质网应激 105
第四节 应激损伤与疾病 105
一、应激性溃疡 106
二、心身疾病 106
三、应激性心理、精神障碍 107
第五节 应激损伤的防治原则 108
第九章 休克 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09
一、休克的病因 109
二、休克的分类 111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112
一、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 112
二、体液因子在休克发病中的作用 119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器官功能障碍 121
一、细胞代谢障碍 122
二、细胞损伤 122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23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24
一、病因学防治 124
二、发病学治疗 124
第十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27
第一节 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127
一、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127
二、抗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128
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129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130
一、血浆成分的改变 130
二、血细胞的异常 132
三、血管的异常 134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35
一、DIC的病因 135
二、DIC的发病机制 136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39
四、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140
五、DIC的分型与分期 142
六、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43
第十一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146
第一节 概述 146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146
一、细胞凋亡的基本过程 146
二、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 147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抑制因素 148
一、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 148
二、细胞凋亡的抑制因素 148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 149
一、胞内Ca2+信号系统 149
二、神经酰胺信号系统 149
三、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信号系统 149
四、cAMP/PKA信号系统 149
五、MAPKs途径 150
六、NF-кB途径 150
第五节 细胞凋亡的途径及机制 150
一、死亡受体途径 150
二、线粒体途径 151
三、内质网应激途径 152
第六节 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152
一、抑制凋亡基因 153
二、促进凋亡基因 154
三、双向调控基因 155
第七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156
一、细胞凋亡不足 156
二、细胞凋亡过度 157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158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60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及其损伤作用 160
二、钙超载 163
三、白细胞的作用 164
四、无复流现象 165
五、能量代谢障碍 166
第三节 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166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166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67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68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169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69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量缩短缺血时间 169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69
三、清除自由基 169
四、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170
五、减轻钙超载 170
六、抑制炎症反应 170
七、调动机体内源性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170
第十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 172
第一节 病灶分型和分布 172
一、病灶分型 172
二、病灶分布 174
第二节 危险因素 175
一、高LDL胆固醇血症 176
二、低HDL胆固醇血症 176
三、高血压 176
四、吸烟 176
五、糖尿病 177
六、年龄和性别 177
七、遗传因素 177
第三节 发病机制 177
一、脂质浸润学说 178
二、炎症学说 178
第四节 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 180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80
二、脑血管疾病 181
三、腹主动脉瘤 181
四、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181
五、缺血性肾病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181
第五节 防治原则 182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 185
一、病因 185
二、诱因 186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186
一、根据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分类 186
二、根据心输出量高低分类 187
三、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类 187
四、根据心力衰竭起病和发展速度分类 188
五、根据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类 188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机制 188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189
二、功能性调整 190
三、结构性适应 191
四、心外代偿 194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95
一、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195
二、心肌舒张能力异常 199
三、心脏各部位舒缩活动不协调 199
第六节 心力衰竭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200
一、前向衰竭 200
二、后向衰竭 202
第七节 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标志物 202
一、炎症因子 202
二、氧化应激 203
三、细胞外基质重塑 203
四、神经内分泌 203
五、心肌细胞损伤 204
六、心肌细胞应激 204
第八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04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205
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05
三、干预神经-体液过度调节和心室重塑 205
四、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05
五、替代严重衰竭的心脏 205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207
第一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分类 207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08
一、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 208
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208
第三节 呼吸功能不全时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215
一、酸碱平衡紊乱 216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216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21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17
五、肾功能的变化 218
六、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 218
第四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218
一、防止与去除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及诱因 218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 219
三、氧疗 219
四、支持疗法 219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19
一、ARDS的原因 220
二、ARDS的发病机制 220
三、ARDS的防治原则 222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224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224
一、病因 224
二、分类 225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的功能、代谢变化 226
一、物质代谢障碍 226
二、激素代谢障碍 227
三、胆汁代谢障碍 227
四、凝血功能障碍 228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228
六、免疫功能障碍 228
七、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29
八、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229
第三节 肝性脑病 229
一、概念、分类及分期 229
二、发病机制 230
三、常见诱因 237
四、防治原则 238
第四节 肝肾综合征 239
一、概念、病因和分类 239
二、发病机制 239
三、防治原则 240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241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241
一、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241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243
三、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过程与功能、代谢变化 246
四、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248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248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248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及其机制 249
三、慢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250
第三节 尿毒症 253
一、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253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255
三、慢性肾衰竭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57
第十八章 脑功能不全 259
第一节 概述 259
一、脑的细胞生物学特征 259
二、脑的结构与代谢特征 259
三、脑疾病的表现特征 260
第二节 认知障碍 261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61
二、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262
三、认知障碍的病因 263
四、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266
五、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74
第三节 意识障碍 276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277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278
三、意识障碍的病因 279
四、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279
五、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280
六、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2
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84
第一节 概述 284
一、MODS的概念 284
二、MODS的病因 284
三、MODS的发病过程与分型 285
第二节 MODS的发病机制 285
一、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285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 288
三、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 289
第三节 MODS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290
一、代谢变化 290
二、各系统、器官功能变化 290
第四节 MODS的防治原则 294
英汉对照词汇表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