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苗族概况 1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
第二节 自然环境 11
一、地理 11
二、气候 13
三、资源 13
第三节 社会环境 14
一、与汉族的关系 14
二、与彝族的关系 15
三、与瑶族的关系 17
四、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17
五、与省外和境外本民族的关系 18
第四节 称谓及支系 19
一、称谓 19
二、支系 21
第二章 历史源流 23
第一节 族属渊源 23
一、苗族与“九黎” 23
二、苗族与“三苗” 24
三、苗族与“荆蛮” 25
四、苗族与“楚” 26
五、苗族与“武陵蛮” 26
六、元明清时期的苗族 27
第二节 战争与迁徙 27
一、“九黎”时期 28
二、“三苗”到“荆蛮”时期 29
三、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 30
四、唐宋到明清时期 30
第三节 古代文化 34
一、发展农业 34
二、发明兵器 35
三、制定刑法 35
四、创立宗教 36
五、民间文学的诞生 36
六、芦笙文化的萌芽 37
第三章 社会政治 38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发展 38
一、家庭 38
二、家族 45
三、村寨 49
四、团体 53
第二节 政治制度嬗变 56
一、自我管理 57
二、教会管理 60
三、国家政治 62
第四章 经济生活 69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发展 69
一、采集与渔猎 69
二、农耕生产 73
三、畜禽饲养 77
第二节 经济类型的转变 80
一、自然经济 80
二、交换贸易 83
第三节 生活水平的提高 88
第五章 语言文字 94
第一节 系属方言 94
一、系属 95
二、方言 97
第二节 语言特征 98
一、语音 99
二、词汇 102
三、语法 108
第三节 文字应用 112
一、早期符号 113
二、现行苗文 117
第六章 风俗习惯 132
第一节 生寿与姓名 132
一、生寿 132
二、姓名 136
第二节 节庆与婚恋 141
一、节庆 141
二、婚恋 146
第三节 丧葬与信仰 160
一、丧葬 160
二、信仰 166
第四节 道德与礼仪 174
一、道德 174
二、礼仪 177
第五节 饮食与服饰 179
一、饮食 179
二、服饰 183
第七章 文学艺术 187
第一节 口头文学 187
一、诗歌 187
二、故事 207
三、谚语 214
四、谜语 216
第二节 书面文学 217
一、非母语书面文学创作 218
二、母语书面文学创作 218
第三节 音乐舞蹈 222
一、音乐 222
二、舞蹈 230
第四节 工艺美术 232
一、蜡染 232
二、挑花 233
三、编织 234
四、雕刻 234
第八章 文化教育 237
第一节 民间教育 237
一、家庭文化教育 237
二、社会文化教育 239
第二节 学校教育 240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 241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245
第三节 社会扫盲 250
第四节 苗语文教学 254
第九章 体育卫生 259
第一节 体育活动 259
一、武术 259
二、射弩 261
三、爬花杆 262
四、踢笙 262
五、滚笙 263
六、踢球 263
七、打陀螺 264
八、打鸡毛毽 264
九、踢毽 265
十、吹枪 265
第二节 医药卫生 268
一、苗医苗药 268
二、汉族医药及西医药的传入 275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 277
第十章 科学技术 281
第一节 历法计量 281
一、历法 281
二、计量 284
第二节 纺织技术 286
一、原料 286
二、绩麻 287
三、纺线 287
四、织布 288
五、染色 289
六、缫丝 289
第三节 器具制造 290
一、家务类 290
二、生产类 293
三、活动类 294
第四节 现代科技 296
一、电的应用 297
二、机器普及 298
三、良种推广 299
四、化肥施用 300
第十一章 文物古迹 302
第一节 文物 302
一、文献 302
二、器具 304
三、碑刻 305
四、墓葬 306
第二节 古迹 307
一、村寨遗址 307
二、教堂遗址 307
三、战事遗址 308
四、道桥遗址 310
主要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