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国教育史 2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2
第一节 我国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3
一、我国教育的起源 3
二、我国学校的产生 4
第二节 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 5
一、夏朝和商朝的官学 5
二、西周奴隶制极盛时期的官学 7
第三节 汉代的太学 8
一、汉代太学的产生与发展 9
二、汉代太学博士的遴选 10
三、太学生的考核擢升 10
四、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12
五、太学的视学制度 13
第四节 隋唐之际的儒学与专科学校 13
一、隋唐的儒学 13
二、专科学校 15
第五节 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16
一、宋元明清的中央官学 17
二、宋元明清的地方官学 18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20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一、私学产生与蓬勃发展的历史条件 21
二、私学的特点与意义 22
第二节 两汉至明清的蒙养教育 23
一、蒙养教材 24
二、蒙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27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 30
第一节 书院的起源与发展 31
一、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起源 31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嬗变 33
第二节 书院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34
一、书院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34
二、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35
第四章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38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39
一、察举制的诞生与演进 39
二、察举的科目与内容 41
三、察举制的利弊评说 4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44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44
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45
三、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与影响 46
第三节 隋唐至明清之际的科举制 47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47
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9
三、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53
四、辽、金、元科举制的演化 54
五、明清科举制的颓废 56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及学制沿革 60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教会教育 61
一、新式学堂 61
二、教会教育 62
第二节 清末新教育制度——壬寅癸卯学制的建立 64
一、京师大学堂 64
二、壬寅癸卯学制 65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 67
一、教育改革 67
二、壬子癸丑学制 68
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与壬戌学制 69
一、教育改革与壬戌学制 69
二、壬戌学制的特点与影响 70
第六章 孔、孟、荀的教育思想 72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73
一、孔子论教育作用 73
二、孔子论教育对象 75
三、孔子论教育目的 76
四、孔子论教育内容 78
五、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80
六、孔子论德育 86
七、孔子论为师之道 91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92
一、孟子论人性 93
二、孟子论教育作用 94
三、孟子论教育目的 95
四、孟子论理想人格的培养 96
五、孟子论教学 100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102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03
二、教育目的与人才观 105
三、教育内容 106
四、修养方法与学习方法 108
五、教师观 111
第七章 《大学》、《中庸》和《学记》的教育思想 113
第一节 《大学》、《中庸》的教育思想 114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114
二、《中庸》论为学之序 116
第二节 《学记》的教育思想 117
一、论教育作用与目的 117
二、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18
三、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120
四、论教师 123
第八章 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125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126
一、三大文教政策 126
二、道德教育思想 128
三、教学法思想 130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133
一、论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133
二、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 134
三、王充论学习 136
第九章 颜之推、韩愈的教育思想 140
第一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141
一、及时早教,勿失时机 141
二、威严有慈,爱教结合 141
三、语言标准,概念准确 142
四、孝悌为本,风化在先 142
五、立志高雅,承续家业 143
六、虚心务实,博学广师 143
第二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145
一、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145
二、就学而愈明的教育思想 146
三、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 147
第十章 朱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51
第一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152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宗旨 152
二、教育阶段与内容 152
三、道德教育思想 155
四、朱子读书法 158
第二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61
一、教育目的与内容 161
二、论道德教育 163
三、论童蒙教育 164
第十一章 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 168
第一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69
一、论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69
二、论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170
三、论教学 171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173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73
二、精湛的人才理论 174
三、“实学”教育内容论 175
四、“习行”、“主动”的教学思想 177
第十二章 地主阶级改革派与洋务派的教育思想 180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 181
一、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 181
二、提倡“经世致用” 181
三、主张学习“西学” 182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地主阶级改良派的教育思想 183
一、洋务派的教育思潮 183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83
第十三章 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思想 185
第一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6
一、重视教育的作用 186
二、变科举,废八股 186
三、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186
四、《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187
第二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87
一、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 188
二、论改革科举,兴办教育 188
三、论儿童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 189
第三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190
一、主张教育救国 190
二、论学西学 190
三、论学制 191
第十四章 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192
第一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93
一、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3
二、对高等教育的改革 195
三、教育独立的思想 198
四、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 199
第二节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199
一、论教育的本质及作用 199
二、论新的民主主义工农教育 200
三、论青年教育 201
第三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201
一、论教育的本质 202
二、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202
第十五章 徐特立、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04
第一节 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205
一、论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205
二、论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 205
三、论自然科学教育 206
第二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6
一、论生活教育 206
二、论普及教育 208
三、论民主教育 209
四、论儿童教育 210
第三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211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211
二、论职业教育 212
第四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2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212
二、论幼儿教育 213
三、论活教育 213
下编 外国教育史 216
第一章 外国古代教育制度 216
第一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217
一、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 217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218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219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220
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222
一、斯巴达教育 222
二、雅典教育 223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224
第三节 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 226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227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228
三、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229
第二章 外国古代教育思想 231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32
一、“智德统一论” 232
二、“苏格拉底法” 232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33
一、《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233
二、国家化的教育思想 235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235
一、教育适应自然 236
二、和谐教育 236
三、文雅教育 237
第四节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38
一、关于雄辩家的教育 238
二、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 238
第五节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239
一、关于雄辩家的教育 239
二、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见解及对教师的要求 240
第三章 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242
第一节 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 243
一、中世纪早期的教会教育 243
二、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 245
第二节 中世纪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 247
一、拜占廷的教育 247
二、阿拉伯的教育 249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 251
一、中世纪的大学 251
二、城市学校 253
三、经院哲学与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253
第四章 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256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257
一、慈善教育 257
二、文法学校和公学 257
三、学园 258
四、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259
五、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260
六、“新大学运动” 261
七、1870年《初等教育法》 262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263
一、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263
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 264
三、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 265
四、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建立 267
五、《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 268
六、中等教育的发展 269
第三节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270
一、强迫义务教育 271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 271
三、泛爱主义教育 273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274
第四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275
一、北美殖民地教育 276
二、教育分权制的确立 277
三、公立学校运动 278
四、学术型大学的创建 279
五、《毛雷尔拨地法》 280
第五节 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281
一、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281
二、国民学校章程 282
三、《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283
四、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84
第六节 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285
一、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286
二、《学校令》 287
三、《教育敕语》 288
第五章 外国现代教育制度 290
第一节 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291
一、《巴尔福教育法》 291
二、《费舍教育法》 292
三、《巴特勒教育法》 293
四、综合中学运动 293
五、《1988年教育改革法》 294
第二节 法国现代教育制度 296
一、统一学校运动 296
二、《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296
三、戴高乐的教育改革 297
四、《哈比法案》 299
第三节 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299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299
二、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倒退 300
三、《总纲计划》 302
四、《汉堡协定》 302
五、《教育结构计划》 303
第四节 美国现代教育制度 303
一、《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303
二、“八年研究”计划 304
三、《史密斯—休士法》 305
四、初级学院 305
五、《国防教育法》 306
六、60年代的教育改革 307
七、70年代的教育改革 309
八、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310
第五节 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311
一、20年代教育改革 311
二、军国主义教育 312
三、《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313
四、70年代和80年代的教育改革 314
第六节 前苏联的教育制度 315
一、改革教育领导体制 316
二、统一劳动学校 316
三、20年代教育教学改革 317
四、30年代教育体制的整顿与发展 319
五、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 320
六、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20
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325
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326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26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326
第二节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32
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332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教育观点 332
三、对教育的影响及其评价 335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336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36
二、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及代表人物 337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339
第四节 科学教育思想 339
一、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39
二、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341
三、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343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343
一、教育心理学化的形成和发展 343
二、教育的基本主张 344
第六节 新教育流派 348
一、新教育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348
二、新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349
三、新教育流派的影响 352
第七节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353
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353
二、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355
三、进步主义教育的发展 359
第八节 新传统教育流派 361
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 362
二、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367
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 372
第九节 当代欧美教育思想 375
一、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375
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 378
三、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380
四、分析教育哲学 383
五、终身教育思想 385
六、人本化教育思想 388
第十节 前苏联的教育思想 390
一、列宁的教育思想 390
二、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 393
三、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396
四、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401
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406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410
参考文献 415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