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两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3
第一节 “两型”社会的概念、特征及科学内涵 3
第二节 “两型”社会战略的提出 8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1
第二章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渊源 16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观的启示 16
第二节 尚俭戒奢伦理思想的启示 22
第三节 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启示 26
第三章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经济理论依据 3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31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及其适用性 34
第三节 协调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39
第四章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指引 43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发展理论的全新总结 43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47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51
第五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蓝图 57
第一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蓝图规划 57
第二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 60
第三节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路径 62
第六章 长株潭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67
第一节 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目标 67
第二节 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战略 69
第三节 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布局 72
第四节 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框架 74
第七章 长株潭新型城市化建设蓝图 75
第一节 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建设目标 75
第二节 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区域发展规划 78
第三节 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行政体制架构 82
第四节 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交通网络构想 86
第八章 长株潭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蓝图 89
第一节 明确长株潭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89
第二节 把握长株潭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重点 92
第三节 实施长株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 96
第九章 构建“两型”社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103
第一节 建立“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103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 106
第三节 “两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12
第四节 完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的政策框架 116
第十章 建立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119
第一节 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119
第二节 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行政关系 123
第三节 调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125
第四节 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129
第十一章 构筑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框架 133
第一节 政策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133
第二节 完善土地管理配套政策 138
第三节 改革财政税收配套政策 142
第四节 优化投融资配套政策 145
第十二章 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 150
第一节 认清产业发展现状 150
第二节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153
第三节 明晰产业发展思路 156
第四节 找准产业发展抓手 159
第十三章 建设以最佳人居环境为标志的新型城市群 162
第一节 正视城市群发展现状 162
第二节 不让基础设施成为发展瓶颈 165
第三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67
第四节 切实关注“幸福指数” 171
第十四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近期实施构想 178
第一节 强化规划统领 178
第二节 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 180
第三节 实施重大工程 183
第四节 推进改革创新 192
第五节 重大项目建设思路 200
第十五章 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的借鉴 209
第一节 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 210
第二节 发展的战略重点 213
第三节 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216
第十六章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发展的借鉴 221
第一节 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 222
第二节 发展的战略重点 224
第三节 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226
第十七章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借鉴 231
第一节 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 231
第二节 发展的战略重点 235
第三节 发展的经验及启示1 237
第十八章 韩国广域圈发展的借鉴 242
第一节 基本概况及主要特征 243
第二节 发展的战略重点 247
第三节 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249
结语:建设“两型”社会 创建幸福家园 253
附录 259
附录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259
附录二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260
附录三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73
附录四 上海浦东新区基本情况 309
附录五 天津滨海新区基本情况 311
附录六 成都改革试验区基本情况 312
附录七 重庆改革试验区基本情况 314
附录八 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基本情况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