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两个主要前身的沿革(1902~1929) 1
第一节 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1902~1905) 1
第二节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1906~1912) 3
第三节 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校)农业专修科与东南大学农科(1917~1927) 7
第四节 金陵大学农林科(1914~1929) 29
第二章 前身之一,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1927~1952) 41
第一节 系、科、所的设置 42
第二节 领导体制与领导人更替 44
第三节 校址变迁 53
第四节 教学工作 54
第五节 科学研究工作 65
第六节 农业推广工作与书刊出版综述 73
第七节 农林场 79
第八节 各系简史 80
第九节 中共组织与进步团体和师生员工的爱国活动综述 104
第十节 南京沦陷时期的中央大学农学院(1940~1945) 114
第三章 前身之二,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公立金陵大学农学院(1930~1952) 118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系科设置 120
第二节 领导人的更替综述 122
第三节 教学工作 128
第四节 科学研究工作 141
第五节 农业推广工作与书刊出版综述 146
第六节 农林场 160
第七节 金大农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合作交流 167
第八节 各系简史 171
第九节 中共组织与进步团体和师生员工的爱国活动综述 211
第四章 独立建院初期(1952~1956) 217
第一节 建院初期概况 217
第二节 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开展教学改革 224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233
第四节 党的建设、政治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 239
第五章 曲折前进的时期(1957~1960) 246
第一节 政治运动使学校失去正常秩序 247
第二节 三年教育大革命 251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 259
第四节 科技普及与推广 263
第五节 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与规模 266
第六节 迁校城外与校园建设 268
第七节 党的建设和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组织 269
第六章 调整充实而又出现反复时期(1961~1966) 274
第一节 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学校各方面关系 275
第二节 贯彻执行“高教六十条”,整顿提高教学工作 279
第三节 科学研究工作的调整充实 282
第四节 开展“五反”、“社教”等运动,实行半农半读制度 285
第五节 开展多种形式办学 290
第六节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 293
第七章 “文革”十年与搬迁扬州时期(1966~1978) 297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与停课闹革命 297
第二节 造反夺权 299
第三节 工宣队进校,成立革委会 300
第四节 学校被迫撤并,搬迁到扬州 305
第五节 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 306
第八章 复校,更名为大学,争取列入“211工程”(1979~1993) 315
第一节 复校,更名为大学,进入发展新时期 315
第二节 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321
第三节 本专科教学工作 326
第四节 研究生教学工作 341
第五节 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 348
第六节 科学研究工作踏上新台阶 352
第七节 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 364
第八节 逐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374
第九节 外事工作迅速开展 382
第十节 机关、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 390
第十一节 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 397
第十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402
第九章 列入“211”工程,加快发展,向研究型大学迈进(1994~2003) 412
第一节 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制定“十五”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 412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转变和党政领导班子的调整 416
第三节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419
第四节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在科研条件、管理和科教兴农工作方面获得较大突破 451
第五节 加快人事工作改革步伐,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466
第六节 拓展国外校际交流,朝国际化方向迈进 474
第七节 为扩大办学规模,服务全局,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479
第八节 与时俱进,开拓党群工作新局面 488
第九节 展望未来 503
附录 508
1.南京农业大学演变示意图 508
2.南京农业大学机构设置表(2004年) 509
3.南京农业大学各院、系、专业设置表(2004年) 510
4.南京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2004年) 512
5.毕业生统计 515
6.历任教师和毕业生当选为1948年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518
7.1952年后院(校)党、政负责人任职时间表 519
8.南京农业大学1994~2003年主要科技成果获奖项目表 524
9.国家和部省批准的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研究所(室)表 529
后记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