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上篇 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的思考第一章 地球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9
第一节 地球科学各分支科学的发展 9
第二节 地球科学发展的驱动力 16
第二章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 18
第一节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 18
第二节 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方向 22
第三章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 27
第一节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简史 27
第二节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 28
第四章 21世纪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方向 30
第一节 战略定位与目标 30
第二节 重大科学问题 33
第三节 实现途径 34
中篇 21世纪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第五章 行星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其协同演化 41
第一节 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未来——大陆动力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 42
第二节 地球深部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球动力学 58
第三节 大陆地质过程与全球构造 68
第四节 生命过程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81
第五节 地球生物学与天体生物学 91
第六节 太阳系探测及类地行星演化的共性与特性 98
第六章 海洋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31
第一节 近海海洋物理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133
第二节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39
第三节 海岸海洋海陆过渡带环境变化及其资源环境特征 149
第四节 边缘海及深海大洋 154
第七章 陆面地表过程、资源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 161
第一节 陆地表层现代自然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163
第二节 地表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和健康 172
第三节 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监控与预测 180
第四节 青藏高原环境演变、表生过程及其影响与对策 186
第五节 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196
第六节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99
第八章 天气、气候系统和空间天气的变化与趋势预测 212
第一节 天气系统的变化与趋势预测 214
第二节 气候系统的变化与趋势预测 222
第三节 空间天气的变化与趋势预测 236
第九章 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 247
第一节 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249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的演变 264
第三节 全球变化的区域集成研究 272
第四节 全球和中国的气候变化 277
第五节 南、北极气候变化对全球和东亚的影响 290
第十章 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形成机制、勘查新技术与可利用性 301
第一节 大陆地质过程与大陆成矿作用 305
第二节 深层重要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与勘查技术 309
第三节 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317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开发研究 320
第五节 核能资源的形成理论与利用新技术 335
第六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概念、技术和应用开发前景 342
第十一章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51
第一节 水循环系统 352
第二节 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360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与环境和人类健康 370
第十二章 自然灾害与防治 380
第一节 地震灾害与减轻 381
第二节 气象灾害与防治 387
第三节 地质灾害与防治 400
第四节 海洋灾害与防治 406
第五节 重视火山灾害及其研究与监测 416
第六节 台风灾害及全球变暖的影响 423
第七节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与减灾 428
下篇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条件平台和能力建设第十三章 观测系统 447
第一节 空间对地观测系统 448
第二节 陆地观测系统 456
第三节 数字地震观测系统 464
第四节 深部探测系统 470
第五节 海洋观测系统及海洋调查船管理系统 472
第十四章 地球科学钻探 479
第一节 海洋科学钻探 480
第二节 大陆科学钻探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 483
第三节 大陆环境科学钻探 487
第十五章 地球系统模拟器与数据同化 492
第一节 地球系统模拟器与数值模拟 492
第二节 资料同化系统 499
第十六章 地理空间信息平台 508
第一节 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509
第二节 网格——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新环境 514
第十七章 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 523
第一节 大型分析仪器设施及管理制度建设 524
第二节 数据平台与网络建设 527
第三节 地学教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534
第四节 地球科学向公众和社会的开放 542
后记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