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
导言 1
第一章 现代性与时间 7
引言 时间对于现代性的意义 8
一、古代时间 9
二、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从救赎史到启蒙进步主义 10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代时间的生存论基础 15
四、永远加速奔向未来:现代性时间特征 17
五、生命与时间:现代性矛盾冲突 21
六、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性的起源 27
结语 现代性祛魅之虚无主义与审美之魅的现代意义 31
第二章 心体与审美 35
一、现代性:“尚力”竞争压倒伦理美感 36
二、现代性的内在性:社会存在的宗教伦理内化于“心” 40
三、现代性:作为心体本体的审美情感 46
四、审美与时间: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信仰维度 49
五、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59
第三章 从“工具本体”到“情本体”:实践美学演变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心体论走向 75
一、朱光潜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论心体观的起源 76
二、工具本体论及作为心体根源论的“积淀”说 80
三、反“积淀”说与世纪末超越实践美学思潮:“情本体”的心体论归宿 83
四、拥有“心”(“情”)的“工具”:重建实践哲学一美学 86
结语 88
第四章 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 91
一、现代性阅读的匆忙快速特性 92
二、现代性匆忙阅读的耽溺性 94
三、匆忙的耽溺:现代性阅读悖论的意义危机根源 96
四、“历久弥新”取代“逐新厌旧”:新人文伦理情感建设 99
第五章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审美时尚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政治哲学涵义 103
一、西方文化研究经典的“维布仑一齐美尔”模式与中国相悖 104
二、作为现代公共精神资源的审美共通感 106
三、审美共通感转化为社会认同感:时尚与天价艺术品的政治学涵义 109
四、美丽厌恶丑陋:阶级对立的审美表达式 111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113
一、“文艺大众化”是贯穿20世纪审美社会学的主流思潮 114
二、新文化运动与国民文学启蒙 115
三、作为革命意识形态工具的“文艺大众化” 119
四、“大众文艺”异化为强制教化大众的革命样板戏 121
五、个体心灵自由与当代大众审美迷狂文化 124
第七章 形象思维论及其20世纪争论 127
一、“形象思维”的潜在矛盾冲突:“形象”与“思维” 128
二、艺术的内容:形象的人文意义 130
三、专制意识形态的批判:形象独立于思维的政治哲学含义 132
四、形象与真理:审美直觉的现代性意义 134
五、形象与思维的分立:一个康德式现代性划界 135
第八章 风格与人格的现代性关系:“文革”风格的政治感性学 137
一、“文革”的狂热情感特性与感性学 138
二、美学对于现代政治哲学的特殊意义 141
三、审美共通感的个性一社会共同体二重性 144
四、作为风格根基的人格与作为人格感性生命的风格 145
五、现代性分梳:作为公共评论对象的艺术风格与拒绝公共评论的人格风格 150
六、“文革”的深度迫害:对人格感性生命的风格专政 152
结语 风格三层面及其变革的限定 159
第九章 朱光潜: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 161
一、作为朱光潜美学基本特征的历史哲学化 162
二、精神化的历史 163
三、美的本质即美的历史功能 164
四、作为历史目的的“美的劳动”理念 166
五、人道主义美学即现代历史哲学 172
结语 174
第十章 “美学热”与后“文革”意识形态重建: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页 177
一、美学史与思想史 178
二、作为“美学热”核心的美的哲学与后“文革”时代精神氛围 178
三、作为后“文革”意识形态重建诉求的马克思人文主义与作为马克思人文主义核心的美学人本论及其历史哲学 186
四、意识形态淡化与“美学热”的衰落 190
第十一章 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牟宗三心体论的拱心石 195
引言 牟宗三美学在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课题中的特殊地位 196
一、“分别说”之美 197
二、“合一说”之美 203
三、“有”与“无” 209
四、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 218
结语 261
后记 265
Contents 271
Abstract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