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葆嘉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11016604
  • 页数:6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汉语语法学理论在转型时期即“语形语法学到语义语法学”的理论框架。

自序 1

古代的“学术”与现代的“学科” 1

“和而不同”与“异而共济” 1

“不以人言蔽己”与“不以己言惑人” 1

“自在之语法”与“自觉之语法” 1

“国际化”与“化国际” 1

“科学”的语法学与语法学的“科学” 1

引论 1

胡僧汉徒译介的Vyākarana 42

西洋教士带来的Grammatica 42

留学东洋舶来的“文法/语法” 42

语法研究方法与语言结构类型 42

传统训诂学就是质朴的语义语法学 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元问题” 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错失良机 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复合手法 42

语法学“元问题”的解决之道 42

附:世界语言学的源流大势 42

第一章 泰西眼光:多明我传统和西洋汉语文法学的三变 43

第一节 泰西语法学的渊源和传统 45

基于哲学的名物思辨 63

基于范畴的语法体系 63

基于调整的拉丁传统 63

基于逻辑的普遍唯理 63

泰西语法的历史轨迹 63

第二节 西洋汉语文法学的溯源沿流 63

西洋汉语文法学论著检录 86

西洋汉语文法学研究现状 86

西洋汉语文法学论著特点 86

第三节 17世纪的多明我汉语文法学派 86

耶稣会语音学派和多明我文法学派 98

拉丁框架和汉语结构的龃龉 98

多明我传统的基本特点 98

第四节 18世纪的罗曼汉语文法学研究 98

中法联袂的《中语文法》 115

备受指责的《中国文典》 115

沉睡百年的《汉语札记》 115

第五节 19世纪的日尔曼汉语文法学研究 115

英人汉语文法学研究 138

美人汉语文法学研究 138

德人汉语文法学研究 138

第六节 西洋汉语文法学的主要创见 138

汉语的结构类型 145

汉语的词类系统 145

汉语的字词功能 145

汉语的句法研究 145

汉语的研究框架 145

汉语的语义语法 145

第二章 文化冲撞:普遍唯理观和中国语法学的转型 145

第一节 仿葛朗玛而作的《马氏文通》 146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元” 169

《马氏文通》的三大价值 169

《马氏文通》勘误的辨析 169

第二节 国语学和国文法的“草创”之举 169

不必悬日尔曼语法强我从之 174

务于国文中求其固有之法则 174

第三节 重蹈体系模仿覆辙的“革新先锋” 174

建造研究中国文法革新的骨骼 179

不满意翻译式文法的研究 179

第四节 本之纳氏文法的《新著国语文法》 179

句本位语法学的兴起 190

句子分析和图解方法 190

词类体系和位与散动 190

机械模仿与面貌狰狞 190

第五节 拿来三品说渡过难关的语法专著 190

叶斯泊森的语法哲学 210

对三品说的始乱终弃 210

从属关系论与从属关系语法 210

第六节 屈折语框架与孤立语事实的遭遇战 210

普遍唯理与结构类型 225

语形框架与语义语法 225

第三章 独领风骚:描写主义和汉语结构语法学的构建 225

第一节 静态语言学与结构主义 225

索绪尔语言论的三个来源 248

《教程》索绪尔的静态语言学 248

索绪尔语言论在中国的传播 248

第二节 描写主义与赵元任传统 248

描写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253

《国语入门》的研究示范 253

第三节 朱德熙的汉语语义—结构语法学 253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描写方法 260

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的结合研究 260

汉语语法研究的词组本位观 260

朱德熙汉语语法研究的特色 260

第四节 吕叔湘的汉语功能—结构语法学 260

结构主义概念的探讨 282

汉语语法问题的分析 282

汉语语法体系的勾勒 282

吕叔湘汉语语法研究的特色 282

第五节 析句方法的讨论和层次分析法 282

《暂拟系统》的析句方法 294

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 294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294

第六节 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反思和转折 294

汉语结构语法学的特色 308

汉语结构语法学的错位 308

结构主义的先天缺陷 308

第四章 革命号角: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的生成语法研究 308

第一节 生成语法的语言观与学科性质 308

生成语法的研究目标 321

生成语法的科学性质 321

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 321

生成语法的不断革命 321

第二节 生成语法的方法论和操作性 321

生成语法的方法论 328

生成语法的操作性 328

第三节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生成理论导入 328

余蔼芹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 341

汤廷池的《国语变形语法研究》 341

80年代的生成语法理论译介 341

90年代以来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 341

第四节 普遍语法、形式系统和演绎方法 341

普遍语法的浪漫性 359

形式系统的虚幻性 359

演绎方法的局限性 359

第五章 人文形态:文化语言学中国潮和文化语法的反拨学 359

第一节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学术背景 360

德国洪堡特的人文语言学思想 365

美国萨丕尔的语言文化对应性 365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精神 365

第二节 汉语语法革命的海外先声 365

汉语的语法特点 381

汉语的词法特点 381

汉语的句法特点 381

独树一帜的《刘氏语通》 381

第三节 文化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38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391

不可通约性与可通约性 391

关系论派与本体论派 391

主—谓框架与话—说框架 391

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的语法研究 391

汉语句型文化 404

汉语意合语法 404

汉语柔性语法 404

第五节 文化语言学的价值、立场和性质 404

文化语言学的价值:理论和应用 410

文化语言学的立场:共性和个性 410

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学科抑思潮 410

第六章 多维世界:三个平面和汉语语法理论的创新 410

第一节 三个平面理论的学术背景 410

三个平面理论的语言学背景 414

三个平面理论的符号学蓝本 414

第二节 三个平面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414

三个平面的区别与关系 429

三个平面的研究内容 429

三个平面的方法论原则 429

分析手续和分析模式 429

第三节 三个平面的汉语语法研究 429

动词的次范畴研究 450

短语的静态和动态研究 450

句子结构的成分分析 450

句子结构的类型研究 450

句法结构的专题研究 450

第四节 三个平面的争鸣和句系学的设想 450

三个平面理论的争鸣 458

建构汉语句系学的设想 458

第七章 原子化合:配价理论和汉语语法的配价研究 458

第一节 配价语法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 459

特思尼耶尔的五个比喻 474

德国学者的配价语法理论 474

第二节 配价的引进和汉语动词的配价 474

配价概念的导入 484

汉语动词的配价性质 484

汉语动词的配价描写 484

第三节 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成果 484

动词小类的配价研究 500

动词短语的配价研究 500

名词的配价研究 500

形容词的配价研究 500

空语类的潜隐配价研究 500

第四节 配价语法的应用和继续深入 500

配价语法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509

汉语配价语法深入研究的任务 509

第八章 话语行为:功能主义和汉语语法的功能研究 509

第一节 功能主义的渊源和流派 510

人类学和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516

西欧功能语言学派的崛起 516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516

等第—范畴语法的基本概念 525

系统功能语法的“系统” 525

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 525

第三节 中国语言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 525

外语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 533

汉语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 533

第四节 系统功能语法学的圆梦之道 533

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543

最精密词汇语法之梦 543

语义网络和语境模型 543

第九章 经验框架: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 543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543

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 549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549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549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隐喻认知阐释 549

传统认知与现代认知 556

语言隐喻的认知机制 556

语言隐喻的认知功能 556

第三节 认知经验框架和语言象似性 556

人类认知的经验框架 568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质 568

句法结构的象似性质 568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 568

基于认知原则的汉语语法研究 578

基于认知理念的汉语语法研究 578

聋哑手语和汉字的认知研究 578

第五节 语言的非象似性与相关解释 578

语言的非象似性认知 590

语言的非象似性解释 590

经验框架和历史认知积淀 590

第十章 推陈出新:古代汉语语法的体系讨论和方法变革 590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的转型研究 590

语法单位的确定 599

词类系统的划分 599

研究方法的嬗变 599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讨论 599

体系性质与文献基础 606

词类划分与词性活用 606

语法单位与句法分析 606

第三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比较 606

层级研究格局与平行研究格局 611

历时研究方法与共时研究方法 611

穷尽统计方法与取样归纳方法 611

语法描写方法与语法解释方法 611

第四节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观念更新与方法创新 611

基本问题与观念更新 623

教学语法与断代语法 623

材料梳理方法创新 623

主要参考文献 623

后记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