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篇 3
第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3
第一节 社会的定义、特征和构成因素 3
第二节 和谐社会及其特征 4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和重要性 5
第四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基本原则 7
第五节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
第二章 构建和谐文化 12
第一节 文化的功能和特征 12
第二节 和谐文化 13
第三节 共产党人要做推动和谐文化不断前进的模范 24
第三章 和谐社会人的自我修养 27
第一节 确立自我修养观念 27
第二节 确立目标 30
第三节 明确自我修养途径 32
第四节 人才国际化 41
第四章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6
第一节 教育创新的内涵、时代特征与目标 46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育创新普遍存在的问题 47
第三节 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9
第四节 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63
第五节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67
生存篇 75
第五章 政治素质 7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宗旨 75
第二节 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 83
第三节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87
第六章 理论素质 9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9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95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 101
第四节 毛泽东思想 105
第五节 邓小平理论 108
第六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4
第七节 科学发展观 116
第七章 思想素质 121
第一节 党性修养 121
第二节 精神文明 127
第三节 道德修养 132
第八章 文化素质 139
第一节 人文地理 13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150
第三节 科学精神 158
第四节 依法治国 164
第九章 礼仪素质 172
第一节 礼仪内涵 172
第二节 涉外通则 173
第三节 日常礼仪 175
第四节 迎宾礼仪 177
发展篇 181
第十章 学习、审美、创新、适应能力 181
第一节 学习能力 181
第二节 审美能力 187
第三节 创新能力 199
第四节 适应能力 207
第十一章 思维、判断、计划、决策能力 212
第一节 思维能力 212
第二节 判断能力 220
第三节 计划能力 225
第四节 决策能力 228
第十二章 组织、协调、影响、表达能力 234
第一节 组织能力 234
第二节 协调能力 238
第三节 影响能力 242
第四节 表达能力 254
第十三章 沟通、实施、应变、驾驭能力 262
第一节 沟通能力 262
第二节 实施能力 270
第三节 应变能力 275
第四节 驾驭能力 279
第十四章 用权、用人、理财、专业能力 291
第一节 用权能力 291
第二节 用才能力 295
第三节 理财能力 299
第四节 专业能力 304
第五节 评估能力 308
参考文献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