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3
前言 3
第一篇 土壤信息标准 3
第一章 土壤术语 3
一、土壤基础术语概述 3
(一)专业领域 3
(二)术语信息源 3
二、土壤术语记录格式 3
三、土壤基础术语分类编码 3
四、土壤基础术语 4
(一)土壤学总论 4
(二)土壤物理学 5
(三)土壤化学 17
(四)土壤微生物 25
(五)土壤生物化学 31
(六)土壤地理学 34
(七)土壤肥力 39
(八)土壤改良 43
(九)土壤侵蚀 43
(十)土壤环境 44
第二章 土壤标准数据元 47
一、土壤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 47
二、土壤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 47
三、土壤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 48
(一)记录格式 48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 48
四、土壤基础数据元 48
五、土壤数据元代码表 74
(一)土壤总孔隙度分级代码 74
(二)土壤结构体形状分类代码 74
(三)土壤结构体大小分级代码 74
(四)土壤孔隙大小分类代码 75
(五)土壤松紧状况分类代码 74
(六)土壤排水性分级代码 75
(七)土壤渗透率分级代码 75
(八)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级代码 75
(九)土壤p分级代码 75
(十)土壤含盐量分级代码 75
(十一)作物对土壤钠碱化度忍耐性分级代码 75
(十二)土壤石膏含量对作物影响分级代码 76
(十三)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代码 76
(十四)土壤肥力分级代码 76
(十五)土壤有机碳含量分级代码 76
(十六)土壤总碳量分级代码 76
(十七)土壤耕层全氮含量分级代码 76
(十八)土壤碳氮比分级代码 76
(十九)土壤硝态氮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土壤碱解氮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一)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二)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作物缺磷情况分级代码 77
(二十三)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四)土壤缓效钾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五)土壤有效态硼含量分级代码 77
(二十六)土壤有效锰含量分级代码 78
(二十七)土壤有效铜含量分级代码 78
(二十八)土壤供锌水平分级代码 78
(二十九)土壤有效钼含量分级代码 78
(三十)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级代码 78
(三十一)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级代码 78
(三十二)土壤有效硫含量分级代码 79
(三十三)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分级代码 79
(三十四)稻田供硅水平分级代码 79
(三十五)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代码 79
(三十六)土壤质地分类代码 79
(三十七)土壤机械组成分级代码 80
(三十八)土壤分类代码 80
(三十九)土壤深度分级代码 81
(四十)中国土壤区划代码 82
六、土壤数据元获取方法 83
(一)土壤比重测定方法 83
(二)土壤容重测定方法 84
(三)土壤团聚体含量测定方法 86
(四)土壤微团聚体含量测定方法 87
(五)土壤孔隙度测定方法 88
(六)土壤破裂系数测定方法 89
(七)土壤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90
(八)最大吸湿量测定方法 92
(九)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方法 92
(十)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 93
(十一)萎蔫含水量测定方法 94
(十二)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95
(十三)基质势测定方法 98
(十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方法 99
(十五)土壤空气扩散系数测定方法一 102
(十六)土壤温度测定方法 105
(十七)土壤热容量测定方法 106
(十八)土壤热导率测定方法 107
(十九)土壤热扩散率测定方法 108
(二十)液限测定方法 108
(二十一)塑限测定方法 111
(二十二)土壤坚实度测定方法 112
(二十三)土壤最后入渗速率测定方法 113
(二十四)土壤通气系数测定方法 114
(二十五)土壤收缩率测定方法 116
(二十六)土壤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117
(二十七)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 119
(二十八)土壤溶液电导率测定方法 123
(二十九)土壤pH测定方法 124
(三十)土壤交换性酸测定方法 125
(三十一)土壤水解性酸度测定方法 126
(三十二)土壤石灰施用量测定方法 127
(三十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方法 127
(三十四)土壤含盐量测定方法 128
(三十五)土壤碳酸盐含量测定方法 130
(三十六)碱化土壤交换性钠测定方法 131
(三十七)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测定方法 132
(三十八)土壤石膏含量测定方法 133
(三十九)土壤重碳酸根测定方法 135
(四十)总碳量测定方法 136
(四十一)土壤腐殖酸含量测定方法 137
(四十二)土壤全氮含量测定方法 139
(四十三)土壤全磷含量测定方法 140
(四十四)土壤全钾含量测定方法 142
(四十五)土壤铵态氮含量测定方法 143
(四十六)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方法 145
(四十七)土壤有效磷含量测定方法 147
(四十八)土壤有效钾含量测定方法 149
(四十九)土壤缓效钾含量测定方法 150
(五十)土壤矿化氮含量测定方法 151
(五十一)土壤有效硼含量测定方法 153
(五十二)土壤有效锰含量测定方法 154
(五十三)土壤有效铜含量测定方法 156
(五十四)土壤有效锌含量测定方法 158
(五十五)土壤有效铁含量测定方法 160
(五十六)土壤有效钼含量测定方法 161
(五十七)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测定方法 164
(五十八)土壤酸溶性硫含量测定方法 166
(五十九)土壤全硫含量测定方法 169
(六十)土壤有效硫含量测定方法 172
(六十一)土壤水溶性硫含量测定方法 173
(六十二)土壤交换性钠含量测定方法 177
(六十三)土壤有效硅含量测定方法 177
(六十四)土壤全硼含量测定方法 178
(六十五)土壤全钼含量测定方法 180
(六十六)土壤全锰含量测定方法 183
(六十七)土壤全锌含量测定方法 184
(六十八)土壤全铜含量测定方法 186
(六十九)土壤全铁含量测定方法 188
(七十)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 189
(七十一)土壤粒径分布测定方法 191
(七十二)当量粒径测定方法 197
(七十三)土壤绝对年龄测定方法 197
(七十四)土壤镉测定方法 198
(七十五)土壤铬测定方法 200
(七十六)土壤汞测定方法 201
(七十七)土壤钴测定方法 202
(七十八)土壤镍测定方法 203
(七十九)土壤铅测定方法 204
(八十)土壤砷测定方法 206
(八十一)土壤硒测定方法 208
(八十二)土壤碱解氮测定方法 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1
第二篇 农业气象信息标准 215
第三章 农业气象术语 215
一、农业气象基础术语概述 215
(一)专业领域 215
(二)术语信息源 215
二、农业气象术语记录格式 215
三、农业气象基础术语分类编码 215
四、农业气象基础术语 216
(一)农业气象要素 216
(二)农业气候 221
(三)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 226
(四)农业气象预报 227
(五)农业气象观测 230
第四章 农业气象标准数据元 231
一、农业气象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 231
二、农业气象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 231
三、农业气象数据元描述格式和表示格式 231
(一)记录格式 231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 232
四、农业气象基础数据元 232
五、农业气象数据元代码表 241
(一)候平均气温分级代码 241
(二)农业界限温度代码 241
(三)降雨量分级代码 241
(四)降雪强度代码 241
(五)风力等级代码 242
(六)二十四节气代码 242
(七)季节代码 242
(八)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代码 242
(九)中国水稻气候区划代码 243
(十)中国小麦气候区划代码 244
(十一)中国棉花气候区划代码 244
(十二)中国玉米气候区划代码 244
(十三)帕尔默干旱指数分级代码 245
(十四)干热风强度代码 245
(十五)中国白灾危害分级代码 245
(十六)连阴雨强度代码 245
(十七)涝害程度代码 246
(十八)低温寡照灾害等级代码 246
六、农业气象数据元获取方法 246
(一)总辐射观测方法 246
(二)日照时数观测方法 251
(三)云量观测方法 252
(四)空气温度观测方法 257
(五)确定农业界限温度方法 261
(六)大气湿度(空气湿度)观测方法 262
(七)降雨量观测方法 264
(八)蒸散量观测方法 267
(九)标准蒸散量计算方法 269
(十)风速观测方法 269
(十一)气压观测方法 274
(十二)帕尔默干旱指数计算方法 276
主要参考文献 277
第三篇 作物生育规律信息标准 281
第五章 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 281
一、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概述 281
二、作物生育规律术语记录格式 281
三、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分类编码 281
四、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术语 282
(一)作物类型与分布 282
(二)作物种质资源与品种特性 285
(三)作物器官构造 292
(四)作物生长发育 297
(五)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302
(六)作物栽培生理 306
第六章 作物生育规律标准数据元 320
一、作物生育规律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 320
二、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 320
三、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 320
(一)记录格式 320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 321
四、作物生育规律基础数据元 321
五、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代码表 345
(一)作物类型代码 345
(二)作物温度适应性分类代码 346
(三)作物光适应性分类代码 347
(四)作物水分适应性分类代码 347
(五)作物土壤养分适应性分类代码 347
(六)作物土壤质地适应性分类代码 348
(七)作物对土壤酸碱度(pH)适应性分类代码 348
(八)作物对土壤盐碱度适应性分类代码 348
(九)中国种植业区划代码 349
(十)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代码 350
(十一)种子整齐度分级代码 350
(十二)籽粒饱满度分级代码 350
(十三)作物源库关系类型代码 350
六、作物生育规律数据元获取方法 351
(一)作物叶耳间距测量方法 351
(二)作物叶龄指标测算方法 351
(三)作物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354
(四)作物根量和根长测定方法 354
(五)绝对生长速率计算方法 356
(六)相对生长速率计算方法 356
(七)作物叶面积测定方法 356
(八)作物叶片着生状态研究方法 361
(九)作物茎粗测量方法 362
(十)作物株高测量方法 362
(十一)作物籽粒灌浆生长分析方法 364
(十二)作物体鲜重和干重测定方法 367
(十三)作物叶丛倾斜指数测定方法 368
(十四)作物群体消光系数测定方法 368
(十五)植物净同化率测定方法 370
(十六)作物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测定方法 371
(十七)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 372
(十八)作物单位面积茎数计算方法 373
(十九)玉米空秆率调查方法 373
(二十)禾谷类作物基本苗计算方法 373
(二十一)粮食和油料种子千粒重测定方法 374
(二十二)作物生产力估算方法 374
(二十三)作物经济系数计算方法 378
(二十四)植物组织含水量测定方法 378
(二十五)植物组织水势测定方法 379
(二十六)植物蒸腾强度测定方法 382
(二十七)作物需水量测定方法 384
(二十八)植物蒸腾扩散阻抗计算方法 386
(二十九)植物伤流液的收集和伤流量测定方法 386
(三十)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 388
(三十一)植物全氮测定方法 389
(三十二)植株中磷测定方法 393
(三十三)植物全钾测定方法 395
(三十四)植物全硫测定方法 396
(三十五)植物全钙、镁测定方法 397
(三十六)植物中锰测定方法 399
(三十七)植物中硼测定方法 401
(三十八)植物中钼测定方法 404
(三十九)植物中铁测定方法 407
(四十)植物中铜、锌测定方法 407
(四十一)植物体中氯测定方法 408
(四十二)植物叶绿体色素测定方法 409
(四十三)植物组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411
(四十四)植物光合速率测定方法 413
(四十五)作物光能利用率计算方法 415
(四十六)RuBP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416
(四十七)PEP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417
(四十八)植物呼吸强度测定方法 418
(四十九)植物组织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421
(五十)谷物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423
(五十一)植物组织蔗糖含量测定方法 425
(五十二)植物组织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 426
(五十三)作物叶片衰老指标测定方法 426
(五十四)作物逆境生理研究方法 430
主要参考文献 438
第四篇 作物生产管理信息标准 443
第七章 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 443
一、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概述 443
二、作物生产管理术语记录格式 443
三、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分类编码 443
四、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术语 444
(一)地理信息和政区名称 444
(二)种植制度 444
(三)土壤管理 447
(四)种子管理 454
(五)施肥管理 462
(六)灌溉管理 471
(七)病虫草害管理 474
(八)农机管理 511
(九)播种与栽植 515
(十)田间管理 517
(十一)收获及贮藏 519
(十二)农产品加工 520
(十三)农产品及农产品质量 521
(十四)经济效益分析 524
(十五)栽培理论与新技术 525
第八章 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 532
一、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生成过程 532
二、作物生产管理基础数据元分组及标识 532
三、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记录格式和表示格式 533
(一)记录格式 533
(二)数据元表示格式 533
四、作物生产管理标准数据元 533
五、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代码表 552
(一)地貌类型代码 552
(二)地形大小分类代码 553
(三)地表形态代码 553
(四)土壤坡度分级代码 553
(五)坡向代码 553
(六)中国行政区划代码 553
(七)中国种植制度区划代码 554
(八)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代码 554
(九)熟制类型代码 554
(十)种植方式代码 555
(十一)轮作方式代码 555
(十二)耕地地力等级代码 556
(十三)土壤耕作措施类型代码 556
(十四)基本耕作措施代码 556
(十五)表土耕作措施代码 556
(十六)取水方式代码 556
(十七)灌水方法代码 557
(十八)排水方式代码 557
(十九)种子类别代码 558
(二十)种子整齐度分级代码 558
(二十一)种子干燥方式代码 558
(二十二)种子运输包装分级代码 558
(二十三)种衣剂类型代码 558
(二十四)施肥方式代码 558
(二十五)基肥的施用方法代码 558
(二十六)种肥的施用方法代码 559
(二十七)追肥的施用方法代码 559
(二十八)肥料类型代码 559
(二十九)土壤调理剂类型代码 562
(三十)植物病害分类代码 562
(三十一)水稻病害代码 562
(三十二)小麦病害代码 563
(三十三)玉米病害代码 563
(三十四)棉花病害代码 563
(三十五)农药类型代码 564
(三十六)农用机械代码 566
(三十七)播种方式代码 572
(三十八)育秧方式代码 572
(三十九)农业产品分类代码 572
(四十)小麦产品分类代码 577
(四十一)小麦粉产品分类代码 577
(四十二)稻谷产品分类代码 577
(四十三)糙米产品分类代码 577
(四十四)玉米产品分类代码 577
六、作物生产管理数据元获取方法 578
(一)种子净度分析方法 578
(二)种子水分测定方法 581
(三)种子比重测定方法 583
(四)种子发芽试验方法 583
(五)种子热容量测定方法 585
(六)种子容重测定方法 585
(七)种子纯度测定方法 585
(八)营养元素的DRIS指数计算方法 594
(九)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 595
(十)有机肥料中全氮含量测定方法 596
(十一)有机肥料中全磷含量测定方法 597
(十二)有机肥料中全钾含量测定方法 599
(十三)有机肥料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599
(十四)有机肥料酸碱度测定方法 600
(十五)作物耗水量计算方法 600
(十六)水分利用效率计算方法 601
(十七)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 601
(十八)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601
(十九)灌溉效益分摊系数计算方法 601
(二十)渠系水利用系数测定方法 601
(二十一)播种量计算方法 602
(二十二)株、行距计算方法 602
(二十三)播种深度确定 602
(二十四)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602
(二十五)小麦淀粉沉淀值测定方法 603
(二十六)小麦面筋含量测定方法 604
(二十七)小麦淀粉稳定时间测定方法 606
(二十八)小麦粉吸水率测定方法 606
(二十九)谷物种子降落数值测定方法 606
(三十)谷物籽粒粗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609
(三十一)种子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610
(三十二)植物组织中总氮、蛋白氮含量测定方法 611
(三十三)谷物籽粒赖氨酸测定方法 614
(三十四)短纤维率检验方法 616
主要参考文献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