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设计及建设的历史回顾 1
引言 1
第一节CERN的设计及建设 2
第二节CERN的基本任务、建设工程的设计特点及主要任务 4
第三节CERN在知识创新工程过程中的发展 9
第四节CERN联网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18
主要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农田生态系统 23
引言 23
第一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演变、生产力及环境效应 25
第二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 33
第三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规律 41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 51
第五节 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 54
第六节 循环农业与农田生态环境建设 56
主要参考文献 60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 62
引言 62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63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67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 76
主要参考文献 80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 83
引言 83
第一节 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84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间的关系 87
第三节 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88
第四节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90
第五节 放牧生态及草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 93
第六节 草地虫害、鼠害及其防治 97
第七节 未来研究展望 99
主要参考文献 100
第五章 荒漠生态系统 104
引言 104
第一节 荒漠植物适应性 105
第二节 沙漠化及其治理 110
第三节 草原化荒漠带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115
第四节 荒漠绿洲建设与管理 118
第五节 重大工程的沙害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122
主要参考文献 124
第六章 湿地生态系统 127
引言 127
第一节 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 128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驱动机制 131
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表征与评价指标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9
第七章 淡水湖泊水体生态系统 152
引言 152
第一节 主要生源要素与初级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53
第二节N/P与蓝藻水华发生结构演替的关系 158
第三节 牧食者对初级生产者的下行效应 163
第四节 湖泊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67
主要参考文献 179
第八章 海湾生态系统 184
引言 184
第一节 海水养殖生态学 184
第二节 海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86
第三节 海湾生态系统长期变化与演变机制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8
第九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 201
引言 201
第一节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联网观测研究概述 202
第二节 北方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区域差异 206
第三节 我国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水文过程及其差异 211
第四节 北方沙漠化带植被-水分关系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215
第五节 我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判断 218
第六节 不同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水质状况比较 220
主要参考文献 222
第十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225
引言 225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概述 226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控制因素 227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源功能的时空变化与控制机制 236
第四节 生态系统管理对碳循环的影响和碳汇效应 243
主要参考文献 248
第十一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255
引言 255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联网研究的进展 257
第二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生产力 261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土壤质量演变 267
第四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环境效应 272
第五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的驱动机制 277
主要参考文献 279
第十二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282
引言 282
第一节CERN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监测 282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289
主要参考文献 306
第十三章 中国陆地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 310
引言 310
第一节 中国水体环境质量 311
第二节 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15
第三节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1
主要参考文献 328
第十四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 331
引言 331
第一节CERN大气环境变化联网观测研究概述 331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辐射环境变化 334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 343
第四节 陆地区域大气臭氧浓度变化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2
第十五章CERN的发展及其战略布局的思考 354
引言 354
第一节 现代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特征及其生态系统研究的科技任务 355
第二节21世纪生态系统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361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及CERN的发展的机遇 371
第四节CERN发展的思路与优先科技领域 374
主要参考文献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