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伟毅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44019349
  • 页数:6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以史为线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三晋大地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所呈现出的多种文化特征,详细叙述了三晋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化过程。资料详实,语言朴实自然,图文并茂,是一部了解三晋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第一章 三晋文化概述 1

第一节 三晋文化界说 3

一 三晋 3

二 文化 4

三 三晋文化 3

第二节 三晋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 5

一 山西及其别称的由来 5

二 山西自然地理 6

三 历代政区地理 9

第三节 三晋文化的特质 12

一 民族融合性 13

二 兼容并包性 15

三 地域差异性 17

四 黜华尚实性 20

第四节 三晋人文精神 22

一 勤俭精神 22

二 爱国精神 24

三 忠义精神 26

四 重民精神 28

五 创造精神 29

第二章 举世瞩目的三晋考古 33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 35

一 西侯度文化 36

二 匼河文化 37

三 丁村人与丁村文化 38

四 许家窑人与许家窑文化 40

五 峙峪文化 41

六 下川文化 43

七 柿子滩文化 44

第二节 新石器文化 45

一 西阴文化 46

二 荆村遗址 47

三 陶寺文化及其伟大意义 47

第三章 勃发睿智的思想文化 51

第一节 三晋思想文化的创立 53

一“祖述尧舜”与三晋文化 54

二 “配而不终”的天命观 56

三 “职竟由人”与“物生有两”的理论思维 58

四 “修礼以节”的礼乐文化 61

第二节 “百家异说”时代的三晋思想文化 65

一 “因事制法”的法制文化 66

二 儒法并重的三晋儒学文化 69

三 重整体观的三晋兵家思想文化 74

四 “天行有常”的哲学宇宙观 76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79

一 儒法并用的霍光思想 79

二 玄学时代的三晋思想文化 82

三 唐代思想文化与柳宗元思想风范 86

第四节 理学与三晋思想文化 91

一 理学形成期的三晋思想文化 91

二 理学发展中的三晋思想文化 94

三 理学终结时期的三晋思想文化 99

第五节 近代三晋思想文化 103

一 研究边疆史地中思想文化的蕴意 104

二 务实经世的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的思想文化意义 109

第四章 神秘灵奥的宗教文化 117

第一节 道教文化 119

第二节 佛教文化 127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 135

一 天主教 137

二 基督教的宗派 140

三 基督教的差会 146

四 基督教自立会 148

第四节 伊斯兰教文化 150

第五章 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 161

第一节 悠久的建筑历史 163

一 原始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63

二 封建社会初期建筑发展概况 166

第二节 丰富的建筑遗产 169

一 隋、唐、五代建筑 169

二 宋辽金时期建筑 173

三 元明清时期建筑 178

第三节 众多的建筑类型 187

一 自成体系的古塔 187

二 古代城池和民居 190

三 形制各异的古代戏台 194

第四节 精湛的建造意匠 195

一 建筑形式的产生 196

二 山西木构建筑的特征 197

第六章 浑厚茂郁的三晋文学 203

第一节 三晋文学的滥觞 205

第二节 三晋文学的发展 209

第三节 三晋文学的繁盛 212

第四节 三晋文学的鼎盛 216

第五节 三晋文学的余韵 222

一 小说创作 223

二 戏曲与散曲创作 224

三 诗文创作 225

第七章 百花竞放的戏曲艺术 229

第一节 山西戏曲的渊源 231

第二节 争奇斗艳的地方剧种 235

一 四大梆子 236

二 小剧种 245

三 道情 247

四 秧歌 248

五 古老剧种 250

第三节 戏曲文物古迹 251

第四节 戏曲作家、名伶及其代表作 256

一 著名山西籍戏曲作家及代表作 256

二 著名山西籍戏曲演员及代表作 259

三 戏曲音乐家 260

第八章 秉笔直书的史学 261

第一节 山西史学概述 263

第二节 裴秀首创地图学理论 279

一 制作新图势在必行 280

二《禹贡地域图》的创举 280

三“制图六体”的历史价值 281

第三节 杰出的闻喜“三裴” 284

一 裴松之首创补注体 284

二 裴骃首注《史记》 288

三 裴子野《宋略》高于《宋书》 289

第四节 史学大师王溥与司马光 292

一 王溥开创了会要新体例 292

二 创编年体通史的司马光 294

第五节 刘祁、元好问对金代史学的贡献 299

一 刘祁与《归潜志》 299

二 元好问对金代史学的贡献 304

第六节 清代山西史学的特色 305

一 祁韵士首开研究边疆史地学的先河 306

二 张穆与《蒙古游牧记》 308

三 康基田与《晋乘搜略》 311

第九章 方志与家谱 315

第一节 山西方志史略 317

第二节 方志的史料价值 325

一 自然方面 325

二 农业与物产 326

三 林牧业 327

四 采矿与手工业 328

五 商业 330

六 交通 331

七 水利 332

八 社会风尚 333

九 农民起义 333

十 正史之误,补史之缺 334

第三节 名志掠影 335

一 光绪《山西通志》 335

二 乾隆《汾州府志》 337

三 乾隆《平定州志》 338

四 光绪《五台新志》 340

第四节 谱牒的历史嬗变与特色 342

第十章 雕版印刷的书籍与年画 355

第一节 雕版印书 357

一 宋代刻书 358

二 金代刻书 361

三 元代刻书 365

四 明代刻书 370

五 清代刻书 373

第二节 木版年画 376

第十一章 绚丽夺目的雕塑艺术 385

第一节 山西雕塑概论 387

第二节 石窟造像与寺观彩塑 394

一 石窟造像重点遗迹 396

二 寺观彩塑重点遗迹 401

第三节 墓室与民居装饰雕刻 412

一 墓室雕刻重点遗迹 413

二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雕刻 419

第十二章 璀璨瑰丽的壁画与工艺美术 421

第一节 壁画 423

一 寺观壁画 427

二 墓室壁画 438

第二节 工艺美术 442

一 概述 442

二 琉璃工艺 448

三 特产美术工艺 454

第十三章 独领风骚的煤文化 461

第一节 煤炭与神话传说 463

第二节 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历史的回顾 464

第三节 煤炭的认识与开采技术 470

第四节 煤炭与社会经济、民俗 474

第十四章 源远流长的铁文化 477

第一节 铁的开采、冶炼与铸造历史 479

第二节 铁的开采与冶炼 486

第三节 铁器的制造技艺与器用 492

一 生产工具 495

二 宗教、祭祀用品 495

三 日常生活用品 496

四 兵器 497

第四节 铁与社会经济 498

第五节 余论 500

第十五章 独具特色的河东盐文化 503

第一节 运城盐池的形成 505

一 运城盐池形成的神话 505

二 运城盐池地质构造成因 506

三 运城盐池的幅员 506

第二节 盐池与河东原始文化的渊源 509

一 河东史前文化的深厚积淀 509

二 黄帝和蚩尤之战与运城盐池 511

三 尧、舜、禹建都河东之要义 513

第三节 盐池生产技术发展之轨迹 514

一 早期生产方式 514

二 垦畦浇晒法在唐代的形成及其划时代意义 515

三 独特的制盐方法及其奥妙 516

第四节 历史文化遗存 519

一 宏伟的池神庙建筑群体 519

二 宏伟的城堡建筑—禁墙 520

三 具有典型意义的系统治水工程 521

四 兴盛的文化教育事业 522

五 历史文化名城—盐务专城之建设 523

第十六章 足迹遍天下的晋商 525

第一节 晋商的崛起 527

一 山西人经商由来已久 527

二 功利观念的转变 531

三 境内商品经济的推动与机遇 532

四 晋商财力超过徽商 538

第二节 晋商的大发展 539

一 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539

二 垄断中俄恰克图贸易 544

三 金融商人在国内独占鳌头 547

四 山西成为一个富省 550

第三节 晋商成功的奥妙 552

一 不怕艰险,敢于走出去 552

二 东伙合作制的作用 553

三 任人惟贤与职工素质 554

四 关心职工物质利益 555

五 顾客至上,信誉第一 556

第四节 晋商的衰败 557

一 封建专制的压迫与剥削 557

二 帝国主义的战争破坏与侵略 559

三 多事之秋的损失, 560

第十七章 称雄一世的山西票号 563

第一节 汇兑业务的发端 565

一 明清工商汇票的流通 565

二 经营埠际汇兑条件成熟 566

三 一代风流人物—雷履泰 568

第二节 金融市场上执牛耳者 570

一 运用与创办多种汇兑方式为社会服务 570

二 票号分支机构遍天下 573

三 “北存南放”为全国融通资本 575

四 钱庄在票号扶植下发展 577

第三节 票号与清财政和外商的关系 580

一 清廷命令广东交票号汇饷又禁止汇饷 580

二 票号是一些省关和左宗棠军的财政支柱 583

三 票号与外商的抗争 584

第四节 在危机中失败 587

一 大清等官办银行的排挤 587

二 呆账成为不可救药的祸根 589

三 辛壬信用危机中纷纷搁浅 591

第十八章 黄土气息的民俗 593

第一节 生产习俗 595

一 农林牧习俗 595

二 信仰多神,春祈秋报 598

三 手工业习俗 599

第二节 商贸习俗 601

一 重商习贾 601

二 铺规店法 602

三 商幌市声 603

四 商俗拾零 604

第三节 生活习俗 605

一 服饰 605

二 饮食 607

三 行旅 609

四 器用 610

第四节 人生礼仪 611

一 生育 611

二 婚嫁 612

三 喜庆 613

四 丧葬 614

五 禁忌 615

第五节 岁时节日 617

一 春季节日 617

二 夏季节日 618

三 秋季节日 619

四 冬季节日 620

第六节 文娱体育 622

一 社火 622

二 小戏 623

三 游艺 624

四 竞技 625

第七节 宅居 626

一 房舍庭院 626

二 深宅大院 630

三 窑洞 633

四 修建及迁居习俗 635

第十九章 三晋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637

第一节 中日友好的使者裴世清 639

第二节 来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 640

第三节 马可·波罗在山西的旅行 643

第四节 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徐继畲 644

第五节 推进中朝友谊的董文涣 647

第六节 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杨昉 651

第二十章 三晋文化的转型 655

第一节 兴办学堂 废除科举 657

第二节 争夺矿权 扭转乾坤 660

第三节 民国伊始 时尚丕变 663

第四节 五四春风 吹拂三晋 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