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人类适应》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汉杰,刘健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3853234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全球变化的概念、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全球变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对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等。

序 2

前言 2

第一篇 概念、理论与模式 2

第一章 全球变化的概念 2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概念 2

一、全球变化的定义、研究目标和时空尺度 2

二、全球变化理论的先进性 3

第二节 全球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一、全球变化研究现状 3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4

三、全球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 5

四、完成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 8

五、全球变化与东亚变化的关系 8

第三节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9

一、近海海洋环境的变异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9

二、东亚季风环境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10

三、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水分循环和全球变化的关系 12

四、关键区域生态系统过程与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13

第二章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16

第一节 引言 16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18

一、全球平均状况 18

二、中国的气候变化情况 19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0

一、自然植被 20

二、极端气候事件 21

三、冰川、冻土和积雪 22

四、湖泊 23

五、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 24

第四节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25

一、农业 25

二、水资源 27

三、人类健康 27

四、人类居住环境 27

五、保险和其他金融业 28

第五节 未来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预测 29

第六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0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 31

二、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与措施 31

三、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32

第七节 气候变化中的不同声音 33

一、天文学原因 33

二、地质学原因 34

三、观测记录误差 34

第三章 研究全球变化的模式工具 36

第一节 全球模式 36

一、大气环流模式AGCM 36

二、大洋环流模式 38

三、LASG/IAP大气环流模式和大洋环流模式 39

第二节 区域模式 42

一、区域气候模式 42

二、区域海洋模式与海气耦合 47

第三节 陆面过程模式 51

一、陆面过程中水文过程的发展 52

二、陆面过程中植物生态过程的发展 58

第四节 大气化学模式 61

一、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61

二、国际大气化学计划 70

三、大气化学模式简介 72

第五节 陆地水文模式 75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75

二、水文模式特色 77

三、几个常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81

第六节 植物生态模式 94

一、生态模式中潜在产量、可达产量与实际产量 94

二、作物冠层的CO2同化过程 98

三、呼吸消耗和植株发育 103

四、水分亏缺对潜在产量的影响 111

第七节 社会经济学模式 116

一、基础数据准备 117

二、数据网格化 117

三、社会经济学模式的未来情景预测试验 118

四、社会经济学模式与气候模式的耦合试验 120

第四章 全球变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 124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24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5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设计 126

四、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三大“零增长”台阶 126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27

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12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研究 130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新的科学准则 130

二、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及量化指标体系 131

三、可持续发展量化方法研究 131

四、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型 134

第三节 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中国的相对位置 135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问题 143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144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44

三、结语 156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议程》 157

一、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157

二、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157

三、中国21世纪议程 157

四、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进程 159

第二篇 有序人类活动—适应与实践 164

第五章 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164

第一节 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64

一、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164

二、林、草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165

三、气候干旱,土地风蚀沙化 167

第二节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68

一、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168

二、必须贯彻因地制宜方针,采取科学实用的方法 168

三、生态环境建设需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 171

第三节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设想与建设模式 172

一、注重水土流失治理 172

二、抵御风蚀沙化 173

三、加强沙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 174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174

第六章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177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177

一、我国三北地区面临的严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状 177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概述 180

第二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效应 185

一、防护林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 185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对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88

第三节 三北防护林建设经验与启示 193

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经验 194

二、三北防护林建设经验对当前四期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197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启示 199

第四节 三北防护林环境效益预测 201

一、区域生态环境模式简介 202

二、数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203

三、三北防护林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放大性试验结果分析 205

四、小结 214

第五节 三北防护林建成后的区域气候效应 215

一、基础模式与试验设计 215

二、模拟结果分析 216

三、结语 221

第七章 退耕还林(草)及沙漠化土地绿化工程 223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介绍 223

一、国外退耕还林状况 224

二、中国退耕还林(草)工程 224

三、退耕还林(草)的生态学意义 226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的区域气候效应 230

一、主要研究进展 230

二、退耕还林草和沙化土地绿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 232

三、小结 239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问题 242

一、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效益 24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47

三、建议 247

第八章 南水北调工程 249

第一节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49

一、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249

二、规划建设中的东、中、西线工程 252

第二节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灌溉农田概况 254

一、受水区的灌溉农田分布状况 255

二、南水北调工程区水资源农业灌溉规划 255

第三节 南水北调受水区农田灌溉的区域气候效应 256

一、灌溉条件下的陆面过程模型改进 257

二、农田灌溉模型及灌溉方式 262

三、中线受水区农田灌溉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265

四、小结 271

第四节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条件下的模拟结果 271

一、土壤湿度影响区域气候的物理图像 272

二、试验方案设计 273

三、模拟结果分析 275

四、小结 281

第五节 大面积农业灌溉的滞后效应 282

一、数值试验方案 282

二、模拟结果分析 283

第九章 干旱半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287

第一节 实验区立地条件分析 287

一、实验区土壤生态特性 287

二、实验方案 288

三、结果与分析 291

四、小结 314

第二节 木质素固沙材料的野外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17

一、田间试验设计 317

二、试验结果调查 317

三、植物群落调查与固沙效果实验设计 319

四、小结 325

第三节 发展沙地桑产业,适应气候变化 326

一、果桑生产 327

二、节水保土、丰富绿化树种 327

三、遏制荒漠化,防沙治沙的饲料桑产业 328

四、发展加工业,促进民族桑产业向深度发展,繁荣地方经济 330

第四节 退化草场恢复与草原旅游 331

一、传统意义上草场退化与生态恢复 331

二、围栏封育与草原旅游 334

第十章 结束语 337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