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为什么最高人民法院变得越来越重要? 2
为什么研究最高人民法院? 4
为什么以司法的影响力切入? 7
本书研究的学术意义 9
本书的结构安排 13
第一章 最高人民法院对市场的影响:个案研究 17
法院影响市场 20
法院与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协调 22
法院行为的溯及效力 25
法官利益衡量的误区 27
附:另一个个案的补充 30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高人民法院 3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院定位 34
经济改造对法院的影响 36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以司法的影响力切入法院的政法治理方式 38
为什么控制下级法院及其问题 48
第三章 最高人民法院的外部关系协调 56
为什么以经济活动为中心? 57
政治决定一切? 61
行政对法院的影响 64
法院对立法的解释 71
第四章 最高人民法院的内部组织管理 76
法院规制的作用 77
司法解释的制定和执行成本 80
民商经济案件的筛选标准 85
第五章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知识生产 91
法官的有限理性 92
法官的知识来源 94
司法竞争市场的形成 97
专家问题 102
媒体的社会建构 105
法院知识传统的形成 109
第六章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决策过程 116
法官制定政策中的利益竞争 117
法院政策的意外后果 121
法官决策的未预期成本 125
法官决策中的信息选择 127
最高人民法院不是“最高法院” 132
第七章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群体的角色 138
大法官流动的现象 139
离开法院的可能问题 143
大法官算什么? 147
大法官声誉的界定 151
大法官因何出名 154
为什么没有因对法律的贡献而出名? 158
大法官公信力的真正构成 163
法院人事改革的前景 168
第八章 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 172
公共政策法院问题 173
分权:以建立上诉审制度为中心 176
司法自我约束的意义 180
附录1 美国最高法院对经济的影响:一个述评 187
法院规制促进联邦国家的形成 189
法院对行政规制权力的界定 191
法院对私人产权的保护 196
法院规制经济功能的转向 199
附录2 最高法院判决影响的工作原理 204
附录3 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原文 207
“中福实业担保案” 207
“TMT商标案” 213
主要参引文献 224
索引 234
表2.1 《人民日报》与法院工作有关的社论 43
表2.2 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的联合指示(通告) 46
表2.3 中国司法会议治理 49
表2.4 视察团、工作组与现场会 50
表3.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关系(部分) 62
表3.2 国务院社会经济政策工具 65
表3.3 最高人民法院社会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66
表3.4 最高人民法院对国务院社会经济政策的反应(部分) 67
表4.1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与审结的案件数量表(1995—2003) 87
图4.1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与审结的案件数量图(1995—2003) 88
表5.1 媒体主持与学者对立(“TMT商标案”) 107
表6.1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司法解释(部分) 118
表6.2 近年来各利益集团在司法解释制定中的角色(部分) 119
表6.3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表决通过率(部分) 136
表7.1 37位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的流向(1949—2005) 141
表7.2 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的网络曝光数(1949—2004) 155
表7.3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前5项搜索结果 156
表7.4 民众对法官审判公信力感受的比较(台湾地区) 166
表8.1 最高人民法院涉及解释宪法的文件(部分)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