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研究设计 1
1.1 研究意义 1
1.1.1 学术价值 1
1.1.2 实践意义 2
1.2 目前主要代表性观点评述 4
1.2.1 关于生态经济学研究 5
1.2.2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6
1.2.3 关于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8
1.2.4 关于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11
1.3 总体框架 13
1.3.1 研究框架 13
1.3.2 研究目标 13
1.4 研究方法 17
1.4.1 研究方法 17
1.4.2 技术路线 18
1.4.3 重点问题 19
1.4.4 难点问题 19
1.4.5 主要创新之处 20
参考文献 20
第二章 西部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理论 26
2.1 生态环境建设不同模式的评价 26
2.1.1 国际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评价 26
2.1.2 国内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的评价 31
2.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模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3
2.2.1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模式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3
2.2.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研究的文献述评 35
2.2.3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43
2.2.4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模式选择的原则 44
2.3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的选择 48
2.3.1 互动研究进展与互动理论基础 48
2.3.2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51
2.3.3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 58
2.4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模式的内容 69
2.4.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中的产业互动 69
2.4.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区域互动 75
2.4.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制度互动 80
2.4.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中的敏感点互动 84
2.5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的类型、形态与动力 88
2.5.1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类型 88
2.5.2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的形态 90
2.5.3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的动力 95
2.5.4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的机制 96
2.6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阶段和途径 101
2.6.1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的阶段 102
2.6.2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的途径 105
2.6.3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模型 111
2.7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的实施方略 113
2.7.1 进行生态和经济系统对接 113
2.7.2 进行生态系统与开发方式的对接 118
2.7.3 提高西部生态经济的总量与质量 122
参考文献 127
第三章 西北典型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 137
3.1 西部经济与生态评价及生态经济功能分区 137
3.1.1 西北与西南地区经济与生态现状评价 137
3.1.2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52
3.1.3 西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 166
3.2 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度评价 172
3.2.1 三江源地区概况 172
3.2.2 生态脆弱度评价 175
3.2.3 贫困程度评价 182
3.2.4 人类活动强度评价 188
3.2.5 经济与生态及人类活动的互动度评价 197
3.2.6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机制 201
3.3 草原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 207
3.3.1 内蒙古草原经济与生态互动研究 207
3.3.2 草原牧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研究 217
3.4 黄土高原典型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 226
3.4.1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226
3.4.2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36
3.5 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 242
3.5.1 生态小城镇的含义 242
3.5.2 建设生态小城镇的理论基础 245
3.5.3 生态小城镇的建设目标 249
3.5.4 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分析 255
3.5.5 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 266
3.5.6 郭杜镇生态小城镇案例研究 271
3.5.7 小结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四章 西北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对策 288
4.1 互动发展工程与制度创新 288
4.1.1 三北生态草建设 288
4.1.2 生态黄河建设 306
4.1.3 区域互动对策 312
4.1.4 生态认证对策 321
4.2 西北典型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实证分析 329
4.2.1 甘肃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建设发展对策 330
4.2.2 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55
4.2.3 宁夏沙产业发展对策 366
4.2.4 陕西咸阳基于SD模型的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对策 374
4.3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投融资对策 381
4.3.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投融资现状剖析 382
4.3.2 有关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若干认识与政策分析 389
4.3.3 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393
参考文献 398
附录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