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重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拉铁摩尔,唐晓峰译
  • 出 版 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14049568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译者的话 1

原序 1

第一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 1

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 3

历史上的大陆及海洋时代 4

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中国文明的西化 7

区域与人口 8

中国的边疆扩展 11

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 13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 16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 21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土地带 21

古代中国文化与黄土地带的土壤气候之关系 24

从黄土地带向外的早期发展 25

向北方发展的弱势 28

中国历史的形式 29

贸易、矿冶与官僚 31

中国历史的循环 33

19世纪——西方的侵入 34

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的特征 39

黄河流域与蒙古地区早期文化的差异 40

草原游牧社会的兴起 42

草原社会兴起的功能解释 44

草原社会经济与中国本部情形的比较 47

草原历史的阶段特征 50

游牧经济的种类以及羊的重要性 52

财富与移动性 54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治下的统一与其后的崩溃 57

喇嘛教的再输入(16世纪) 59

喇嘛教与满族势力在蒙古的兴起(17与18世纪) 61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固定疆界的建立 63

满族统治下的蒙古:贸易的增长及其影响 65

19世纪末期的蒙古 67

20世纪的蒙古 68

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 72

满洲在历史上的分裂 72

东北南部与中国的关系 74

东北地区北部及东部的环境与经济条件 77

清朝始祖努尔哈赤 80

16世纪末东北地区的政治 83

东北边疆上汉族统治的衰微 86

努尔哈赤的功业及清朝的建立 88

清朝开国时的军事与政治组织 90

清朝初期汉人在满洲的影响 92

对草原及森林居民的影响 93

19世纪的满洲 95

铁路的影响 97

日本在与东北及中国内地关系中的地位 100

第六章 中亚的绿洲与沙漠 104

中亚的辽阔地带 104

绿洲地理及农业 106

从定居发展到游牧 109

中国与中亚之间的次级绿洲 113

汉族向中亚的渗透 116

行商路线与贸易 118

宗教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121

新疆的回教 123

中亚的满族与回族 124

新疆的政治及经济状况(1911—1928) 128

中国边疆发展的高潮 132

苏联近期的影响 135

第七章 西藏高原 141

地理因素 141

西藏人的社会起源 144

西藏的农业与游牧业 145

早期西藏与中国内地的联系 148

西藏的政治统一 149

喇嘛教的政治作用 150

藏人对中国西部及新疆的占领(8世纪) 152

喇嘛教早期的支配地位 153

蒙古势力控制时期(1206—1700) 155

清朝统治下的达赖和班禅之地位 158

近代中英权益在西藏的冲突 160

第八章 过渡地带 163

边疆与边界的区别 163

印度西北边疆的情况及政策 166

亚洲内陆部落南侵的“贮存地” 169

第二部分 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 173

第九章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175

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176

新石器文化的两个区域 178

铜器文化的产生 180

“发明”铜器的社会及经济影响 183

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化 189

第十章 农业的进化与游牧业的反复 192

现代学者与中国历史传统 192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194

古代传说的地理证据 197

传说中的社会及文化证据 201

夏、商时期 205

周代 210

黄土高原及大平原居民的早期分化 212

文化发展与灌溉起源的关系 214

汉族第一次向东、西两方的横向扩展 218

南方——中国第二中心的兴起 220

中国文化向西方及西北方发展的障碍 222

游牧经济的起源 223

游牧与定居人口的关系 225

第三部分 列国时代 231

第十一章 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历史 233

周朝的主要列国 233

对少数民族侵周的传统观念的修正 235

是汉族发展而不是蛮族入侵 238

汉族扩张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241

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的两个时期 243

周代权力中心的变化 245

游牧经济与汉族社会及国家的兴起 248

周朝列国的发展 250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的列国与帝国 254

中国与欧洲封建制度 254

走出封建制度 257

文官、宦官、士大夫 259

草原部落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261

战国(前453—前361) 263

少数民族战争与长城的修建(前4世纪末) 266

中国封建制度及城乡“细胞” 269

孔子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272

秦与帝国制度的诞生 275

从封建制度到帝国秩序的转变 277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态的起源 280

边疆形态与过渡地区的关系 282

秦、赵、燕 284

秦的兴起 288

边疆地区本身的政治重要性 290

第四部分 帝国时代 293

第十四章 统一帝国与统一边疆——中国的长城 295

前帝国时代的长城 295

秦国的边疆特点 297

早期修筑长城的劳工的社会意义 298

秦国军事的过度发展 300

为何秦朝能统一边疆却国运不长 302

秦朝的灭亡及汉朝的建立(前206) 304

司马迁的边疆记载 307

匈奴与草原新式统治者的出现 308

从边缘游牧制度转变到完全游牧制度 310

边疆民族语言差异的推测 312

头曼的事业 316

冒顿的事业与草原新社会的兴起 318

第十五章 空间范围的意义——绿洲历史与长城历史 323

汉族向南发展与向亚洲内陆边疆发展的比较 323

固定边疆之不可能 325

中国与草原的政治成熟 327

西汉政策:防止边将变节 328

边疆管理的目标:保持边疆人口的中国规范 330

汉朝与匈奴 332

汉族向中亚渗透的开始 336

汉族向中亚发展的根本原因 337

汉族在草原边缘地位的困难 340

汉族在绿洲的地位 342

绿洲中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势力 344

边疆均势的消长 347

第十六章 边缘社会:征服与迁徙 350

中国社会与草原社会融和的失败 350

游牧社会的变异:机动性与战争 351

游牧民族统治的循环 356

匈奴历史:一个完整的游牧社会循环史的例证 358

后来的循环 360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历史的循环 364

中国历史的周期性 364

冀朝鼎的朝代循环论 365

朝代循环的重复 368

起源于长城以外的王朝 370

草原边缘地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371

中国与草原之缺乏统一 376

参考文献 379

索引 401

译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