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指导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法学研究视角 1
二、思路与结构安排 1
三、特点 4
第一章 教育法与受教育权 1
一、教育法 1
(一)教育法的概念与地位 1
1.教育法的概念与规范对象 1
2.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5
(二)教育法的法源 7
1.制定法(成文法)与判例法 7
2.我国教育法的法源 7
3.我国教育法的适用原则 10
(三)教育法与受教育权 12
1.现代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教育权的法律确认过程具有一致性 12
2.对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护是现代教育法的目的与中心内容 14
二、受教育权 16
(一)受教育权的概念 16
1.受教育权、教育权与学习权 16
2.受教育权的构造 19
(二)受教育权的性质 23
1.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权利 23
2.受教育权是兼具社会权与自由权双重属性的基本权利 26
(三)受教育权的体系划分 28
1.从受教育权的实现过程划分 29
2.从基本权的功能理论划分 29
3.从国际人权文件的规定划分 31
4.分析与讨论 32
第二章 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 36
一、国际法规定 36
(一)《世界人权宣言》 37
(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38
(三)《儿童权利公约》 39
(四)其他国际文件 41
二、宪法规定 42
(一)若干国家及地区对受教育权的确认 42
1.各国宪法受教育权确认的基本情况 42
2.德国 43
3.日本 47
4.美国 48
(二)我国《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50
1.我国《宪法》对教育的规定 50
2.对《宪法》第四十六条的解释 51
3.我国“宪法第一案”:齐玉苓案 54
三、教育法及其他立法规定 57
(一)教育法对受教育权的规定 57
1.教育基本法 57
2.《义务教育法》 59
3.《高等教育法》 59
4.《职业教育法》 60
(二)其他立法对受教育权的规定 60
1.《未成年人保护法》 60
2.《残疾人保障法》 61
3.《妇女权益保障法》 61
第三章 国家与教育 62
一、国家的教育义务与教育权 62
(一)国家义务的一般分类 62
1.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62
2.尊重、保护、实现的义务 63
3.最低核心义务与其他义务 64
(二)受教育权国家义务的专门分类 65
1.国家的“4-A”教育义务 65
2.受教育权国家义务矩阵 67
(三)国家教育权 69
1.国家是否具有教育权:国家教育权与国民教育权的论争 69
2.国家教育权的结构 71
二、国家与教育目的 79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80
(二)教育目的立法 81
1.国际及区域性人权文件规定的教育目的 82
2.各国的教育目的规定 83
3.我国的教育目的 84
三、义务教育 85
(一)义务教育的“义务”性 85
1.义务教育的“义务”含义 85
2.义务教育与政府责任 87
(二)义务教育的无偿化 90
1.义务教育无偿化的几种理论 90
2.义务教育免费范围的确定 92
(三)我国《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与评析 94
1.立法目的 94
2.立法内容 95
四、国家与私立教育 97
(一)私立教育是教育自由的体现 97
1.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区分 97
2.私人有设立和管理学校的自由 100
(二)私立教育与国家监督 102
1.国家监督私立教育的必要性与限度 102
2.对私立学校设立的监督 103
3.对私立学校变更和终止的监督 106
4.对私立学校教学与师资的监督 106
5.对民办学校收费与财务的监督 107
第四章 父母与教育 109
一、父母的教育权与教育义务 109
(一)父母教育权的确立 109
1.父母与家长—概念界定 109
2.父母教育权的确立 110
3.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区分 111
(二)父母的教育权利、义务与责任 113
1.父母教育权的性质与内容 113
2.父母的教育义务 114
3.父母未尽教育义务的法律责任 116
二、父母的教育选择自由 116
(一)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 117
1.支持与反对选择学校的不同理论 117
2.“皮尔斯案” 120
(二)确保教育与父母的宗教信仰一致:“约德案” 122
(三)父母的教育选择权与儿童的最大利益 124
(四)我国父母教育选择权的现状与思考 125
三、在家教育:是否构成另一种教育选择? 126
(一)在家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26
(二)在家教育的法理基础与法律规制 128
(三)我国在家教育第一案 129
四、父母的教育参与权 131
(一)父母参与教育的意义与内容 131
1.父母参与教育的意义 131
2.父母教育参与权的内容 132
(二)父母的个体参与权 132
1.美国《家庭教育权与隐私权法案》 133
2.父母及学生权利通知书 133
(三)父母的集体教育参与权 135
(四)我国父母教育参与权的立法与实践 136
第五章 学校制度与事故处理 138
一、学校的法律地位 138
(一)学校法律地位概述 138
1.学校的法律地位与法人地位 138
2.各国的学校法律地位 139
3.我国学校法律地位的变迁 141
(二)学校的法人性质 141
1.法人分类理论与学校的法人性质 141
2.我国学校的法人性质 143
(三)学校的授权行政主体地位 147
1.学校行政主体地位的确立:田某诉北京科技大学案 147
2.学校行政主体地位的内涵 150
二、学校法治管理的基本原则 151
(一)合法性原则 151
1.法律优先原则 151
2.法律保留原则 152
(二)合理性原则 153
1.不当联结禁止原则 153
2.比例原则 153
(三)正当程序原则 154
三、学校自主与政府管理 157
(一)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157
1.内部行政关系与外部行政关系 157
2.政府与学校的监督关系 159
(二)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161
1.学校的权利与学校自主权 161
2.学校自主权的性质与内容 165
3.对我国学校自主权赋权模式的思考 167
4.学校的义务 169
5.学校的法律责任 171
四、学校事故 174
(一)学校事故的概念与特点 174
1.学校事故的概念 174
2.学校事故的特征 175
(二)学校事故的责任与赔偿 175
1.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 175
2.学校的侵权责任认定 178
(三)学校事故的处理 180
1.学校事故的处理程序 180
2.学校事故的处理方式 182
第六章 教师制度与职业保障 184
一、教师的地位 184
(一)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 184
1.专业 184
2.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 185
(二)教师的公务员地位 185
1.各国的法律规定 186
2.台湾地区的司法与学术见解 187
3.中国大陆的立法与讨论 191
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95
(一)教师的专业权利 195
1.学术自由 196
2.教育自由 199
3.专业自主权 200
4.教师专业权利的行使与限制 202
(二)教师的法律义务与教师道德 203
1.教师的法律义务 203
2.教师道德 205
三、教师职业制度 207
(一)师资培养与培训制度 208
1.师资培养 208
2.教师培训 210
(二)教师资格制度 211
1.教师资格的分类 211
2.教师资格的条件 212
3.教师资格的认定 213
(三)教师的任用制度 214
1.教师任用制度的类型 214
2.教师聘约解除的类型与事由 217
3.教师聘约解除的程度 222
(四)教师的职业保障 224
1.教师工作量 224
2.假期 225
3.薪资 225
4.乡村或偏远地区教师的特别补助 226
5.其他社会保障措施 226
四、教师惩戒与权利救济 227
(一)教师惩戒 227
1.教师惩戒的概念与目的 227
2.教师惩戒的事由 227
3.教师惩戒的程序 228
(二)教师的权利救济 229
1.教师申诉制度 229
2.仲裁制度 233
3.诉讼制度 235
第七章 学生制度与权利保障 239
一、学生的法律地位与权利 239
(一)学生的法律地位 240
1.公民 240
2.民事权利主体 240
3.未成年人 241
4.受教育者 242
(二)学生权利的框架与内容 242
1.学生权利的框架 242
2.学生身份权 243
3.学习自由 244
4.校务参与权 246
5.表达自由 248
6.隐私权 249
(三)学生权利的发展与现状 251
1.学生权利的提出与发展 251
2.我国学生权利的现状与问题 252
二、学生权利与学校权力 256
(一)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 256
1.学生与学校关系的基本理论 256
2.分析与比较 260
(二)我国学生与学校的法律关系 262
1.入学关系 262
2.在学关系 263
(三)校规的法律地位及其对学生权利的影响 264
(四)学生权利与学校权力的平衡:以”廷克案”为例 266
三、学生惩戒 268
(一)惩戒的概念与类型 269
1.惩戒与管教 269
2.学生惩戒的类型 270
(二)学生惩戒的原则和程序 274
1.学生惩戒的原则 274
2.实施惩戒的要件 277
(三)学生惩戒的程序 278
1.国外的学生惩戒程序 278
2.我国的学生惩戒程序 280
四、学生权利的救济 283
(一)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发展 283
1.特权学说与学生的权利救济 283
2.特别权力关系与学生的诉权 284
(二)我国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285
1.学生申诉制度 285
2.行政复议制度 286
3.行政诉讼 288
4.行政赔偿 290
第八章 弱势群体教育与法律 293
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及其平等保护 293
(一)教育平等的内涵 293
1.关于教育平等的几种代表性理论 293
2.非歧视与教育平等:《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界定 294
3.从“普莱西案”到“布朗案”:美国教育平等内涵的演变 296
4.我国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内涵 299
(二)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 301
1.弱势群体的界定 301
2.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确认发展历程 302
3.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以妇女和女童为例 303
二、弱势群体与积极差别待遇 306
(一)积极差别待遇的概念与类型 306
1.教育优先区计划 306
2.美国高等教育录取中的种族优待措施 308
(二)积极差别待遇的司法审查 311
1.从“巴基案”到“格鲁特案”:种族优待措施司法审查原则的发展 311
(三)积极差别待遇的司法审查原则 313
三、残疾人教育立法 317
(一)残疾人教育与教育立法 317
1.残疾人教育的发展 317
2.美国的残疾人教育立法 318
3.我国的残疾人教育立法 319
(二)残疾人教育立法的主要内容 321
1.残疾人的界定 321
2.“零拒绝”政策 321
3.“其他方面合格的残疾人”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322
4.为残疾人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共教育” 323
5.为残疾人提供援助和相关服务 325
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