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 1
第一节 中国临床糖尿病流行病学概况 1
第二节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第三节 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及人群预防 4
第二章 中国糖尿病的预防及控制 5
第一节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5
第二节 糖尿病并发症人群预防 12
第三章 糖尿病的分型 14
第一节 1型糖尿病 14
第二节 2型糖尿病 15
第三节 特殊类型糖尿病 15
第四节 妊娠期糖尿病(GDM) 18
第四章 糖尿病发病机制 19
第一节 现代研究概况 19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22
第三节 糖尿病与胰岛A、B、D及PP细胞功能 28
第四节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8
第五节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31
第六节 消渴病中医病机 38
第七节 糖尿病急症及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 46
第八节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并发症发病机制 52
第五章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64
第一节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素体阴虚,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生的内在条件 64
第二节 过服温燥,耗伤阴津 66
第三节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 67
第四节 脏腑失调,其要在肾 67
第五节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68
第六节 情志失调,郁热伤阴 70
第七节 消必致瘀,瘀后更消 70
第八节 湿聚痰凝,湿热互结 71
第六章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72
第一节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72
第二节 糖尿病肾脏病变 75
第三节 糖尿病神经病变 81
第四节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83
第五节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84
第六节 糖尿病脑病 86
第七节 糖尿病性心脏病 94
第八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04
第九节 肝脏疾病 110
第十节 糖尿病与高血压 111
第十一节 脂类代谢异常 118
第十二节 皮肤病变 119
第十三节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122
第十四节 糖尿病合并内分泌疾病 127
第十五节 糖尿病与阳痿 134
第十六节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139
第十七节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141
第十八节 合并感染 143
第七章 中医对并发症机制的认识 145
第一节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145
第二节 瘀血痰浊内生、痹阻脉络 145
第八章 糖尿病实验室检查 148
第一节 血葡萄糖(血糖)测定 148
第二节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51
第三节 糖化血红蛋白(GHBA1)的测定 154
第四节 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的测定 158
第五节 血清1,5-脱水山梨醇的测定 159
第六节 糖尿病微循环测定方法 161
第七节 糖尿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162
第八节 糖尿病肾核素检查 170
第九节 四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172
第九章 糖尿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177
第一节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77
第二节 糖尿病鉴别诊断 179
第十章 糖尿病辨证方法与辨证要点 182
第一节 辨证方法 182
第二节 辨证要点 182
第十一章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184
第一节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184
第二节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194
第三节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99
第四节 糖尿病的其他疗法 231
第五节 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 246
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