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珠江三角洲的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 1
第一章 珠江二角洲的形成发育 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 1
第二节 地质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态形成的影响 3
一、潭江冲积平原、台山滨海平原及丘陵 3
二、高要盆地、清远盆地、四会绥江下游积水洼地、冲积平原及丘陵 5
三、广花平原、东江冲积平原洼地及深圳滨海平原及丘陡 6
四、三角洲平原、山地丘陵和孤丘 7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发育的特殊性 9
一、沙滩地发育形成的多样性 9
二、沙滩发育的不一致性 10
第四节 河流多支性、恋曲性是三角洲平原地貌的另一特色 14
第五节 海洋动力及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影响 14
一、海洋动力对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 14
二、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有的影响 16
第六节 珠江三角洲平原沉积物的变化特点 16
一、沉积物质地及颗粒大小的水平分布 16
二、沉积层厚度 17
三、沉积层的构造、层理和物质组成的变化 17
第七节 人为作用对珠江三角洲地貌形态的影响 19
一、梯地和梯田 19
二、坑田(包括山坑田) 19
三、垌田 21
四、洋田和低?积水田 21
五、沙围田 21
六、基水(塘)地 21
七、海滩地(水下平原) 22
第八节 珠江三角洲不同地貌类型的面积 22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发育 24
第一节 生物气候 24
一、生物气候的历史演变及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24
二、近代气候与风化强度及物质变化的关系 25
第二节 地貌和水文 30
第三节 母岩母质 31
一、山丘台地区 34
二、河流冲积平原区 35
三、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区 36
四、珠江三角洲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 36
第四节 时间因素 38
一、地质年代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的关系 38
二、不同围垦年龄对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38
第五节 人为因素 39
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速土壤发育 40
二、破坏森林、盲目开荒使生态系统失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43
第三章 土壤分类 44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况 44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依据和命名 46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 46
二、土壤命名 47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 47
第四章 土壤分布 48
第一节 平原地区土壤分布 50
一、东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 50
二、北江平原的土壤分布 51
三、西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 50
四、潭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 52
五、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 53
六、滨海平原的土壤分布 54
第二节 山丘台地区的土壤分布 54
一、梯田区水稻土 54
二、垌田区水稻土 54
三、坑田区水稻土 54
第三节 山地土壤垂直分布 54
第二篇 珠江三角洲主要土类基本特性 57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 57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分布 57
一、丘陵台地梯田、坑田、垌田区 57
二、河流冲积平原洋田低塱区 58
三、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和台山深圳滨海平原围田区 58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形成 59
一、脱潜过程 59
二、脱盐化过程 60
三、水稻土剖面层次的发育和铁锰的淋溶淀积 61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特性 63
一、水稻土的化学性质 63
二、水稻土的物理性质 64
三、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67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类型 67
一、淹育性水稻土 67
二、潴育性水稻土 70
三、潜育性水稻土 75
四、渗育性水稻土 78
五、沼泽性水稻土 78
六、滨海盐渍水稻土 78
七、滨海酸性盐渍水稻土 81
八、矿毒田 83
第六章 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粗骨土 84
第一节 赤红壤 84
一、形成条件和形成特点 84
二、一般理化生物性状 87
三、赤红壤的主要类型 88
第二节 山地红壤、山地黄壤 92
一、山地红壤 92
二、山地黄壤 92
第三节 粗骨土 93
第七章 菜园土、堆叠土、潮沙泥土 93
第一节 菜园土 93
一、菜园土的形成 93
二、菜园土的特性 94
三、菜园土的主要类型 94
四、菜园土的利用改良 96
第二节 堆叠土(基水地) 96
一、形成特点 96
二、堆叠土的性状 96
三、堆叠土的主要类型 100
第三节 潮沙泥土 100
一、形成特点 100
二、一般特性 100
三、潮沙泥土的主要类型 101
四、潮沙泥土的利用改良 101
第八章 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沙土 101
第一节 滨海盐渍沼泽土 101
一、土壤形成特点 101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基本特性 104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主要类型 105
四、滨海盐渍沼泽土的改良利用 113
第二节 滨海沙土 114
一、土壤形成 114
二、滨海沙土的特征 114
三、滨海沙土的利用改良意见 115
第三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特性 116
第九章 珠江三角洲土壤颗粒和粘土矿物 116
第一节 主要土壤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 116
一、水稻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 116
二、滨海盐土及滨海沙土颗粒组成及特征 123
三、堆叠土的剖面颗粒组成 126
四、赤红壤剖面颗粒组成及特征 126
第二节 土壤颗粒分布规律 130
一、不同地貌类型土壤颗粒分布规律 130
二、平原区土壤颗粒的区域分布规律 131
三、低山丘陵土壤颗粒组成的区域分布 134
第三节 低山丘陵及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区土壤质地分区 134
一、沙围田土壤质地分区 134
二、洙江三角洲沙围田区土壤剖面颗粒组成的分布 137
第四节 土壤的粘土矿物和粘粒的化学组成 138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 138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粘粒的化学性质 142
第十章 土壤水热状况、土壤结构和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 146
第一节 土壤的水分状况 146
一、水稻土水分状况 146
二、赤红壤水分状况 150
三、堆叠土水分状况 153
第二节 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效果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155
一、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 155
二、水稻土的排水设施、排水效果和存在问题 157
三、对水稻土的气体交换的影响 160
第三节 几种土壤温度的变化和调节 163
一、几种土壤的季节温度变化状况 164
二、几种土壤温度昼夜的变化 164
三、水稻土与赤红壤土温的比较 166
四、水稻土温度的调节 166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主要土壤的结构特性 168
一、水稻土的结构特性 168
二、堆叠土的结构特性 171
三、赤红壤的结构特性 177
四、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 180
第五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 184
一、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 184
二、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与土壤耕作关系 189
第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学特征 189
第一节 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区系的生态分布 190
一、细菌 190
二、放线菌 195
三、真菌 198
第二节 土壤微物活性 198
一、土壤微生物的总活性—呼吸强度 198
二、土壤的自生固氮菌活性强度(乙炔不原法) 205
三、氨化作用强度 207
四、纤维素分解强度 207
五、土壤的反硝化活性 207
六、模拟稻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碳的气态代谢及有关微生物的作用 211
第三节 土壤的酶学特性 216
一、不同土壤中酶的分布和活性的差异 216
二、不同土壤中各种酶活性的表现 218
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生境条件的关系 220
四、不同条件影响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223
第四节 农业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的影响 225
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变化 225
二、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固氮菌的动态 228
第四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布、形态转化、供应特点和肥效 233
第十二章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 233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233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 233
二、各类土壤耕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及分布 237
三、各类土壤的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 243
四、各类土壤腐殖质组成 245
第二节 土壤氮素 246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 246
二、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状况 252
三、氮肥效应 258
四、氮肥施用技术 261
第十三章 土壤磷素 262
第一节 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 262
一、各类土壤的磷素含量 263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磷素分布规律 269
三、影响土壤磷素的因子 269
第二节 土壤磷素形态 272
一、磷素形态 272
二、土壤磷素形态变化 275
第三节 水稻土供磷特征 278
一、土壤供磷能力 278
二、土壤吸磷特点 279
三、植稻期土壤速效磷供应状况及其对水稻磷素营养的影响 282
第四节 磷肥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284
一、施磷对主要作物增产效应 284
二、影响磷肥肥效因素 286
三、磷肥施用的有效指标 287
四、提高磷肥肥效措施 281
第十四章 土壤钾素 288
第一节 土壤钾素含量及分布规律 288
一、耕层(表层)土壤钾素含量 288
二、耕层(表层)土壤钾素的综合分级 291
三、耕层(表层)土壤钾素水平分布规律 292
四、各类土壤土体各层钾素含量及变化 292
五、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素 295
第二节 土壤钾素的形态及转化 296
一、土壤中几种形态钾所占比例 296
二、土壤钾素的转化 297
三、土壤钾素的固定 303
第三节 土壤供钾性能 304
一、水稻连续两造土壤钾素自然供给量 304
二、水稻各生育期吸钾和土壤供钾性能 307
第四节 钾肥的肥效及合理施用 312
一、钾肥肥效 312
二、钾肥的合理施用 313
第十五章 土壤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 319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 319
一、土壤中硼的含量和分布 319
二、土壤中锌的含量 320
三、土壤中钼的含量 322
四、土壤中锰的含量 322
五、土壤中铜的含量 324
六、土壤中镁的含量 325
第二节 土壤重金属元素 326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中镉、铅、汞的含量和分布 326
二、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利用改良意见 327
第五篇 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土壤农业利用区划与农业发展方向 330
第十六章 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 330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30
一、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330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 331
第二节 土壤资源评价概述 333
一、水稻土评价 333
二、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的评价 338
三、堆叠土的评价 338
四、赤红壤、山地红壤、黄壤的评价 339
第十七章 土壤农业利用区划 343
第一节 区划的目的和原则 343
第二节 区划依据和区划系统 344
一、区划单位和依据 344
二、区划系统 344
第三节 分区概述 345
一、深圳滨海丘陵,粮、果、林,赤红壤、沙质田土区 345
二、流溪河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蔬,赤红壤、沙泥田土区 347
三、东、北、西三江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沙泥田、积水田、赤红壤土区 353
四、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菜、.油格田、泥田、堆叠土、赤红坡土区 360
五、潭江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粮作、经作、林业,沙泥田、赤红壤土区 372
六、台山南部滨海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渔、林,赤红壤、泥田、咸酸田改良区 383
第十八章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及今后农业发展方向 392
第一节 建国前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 392
一、新石器时代 392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五代 392
三、宋、元、明、清至建国前 393
第二节 建国后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 404
一、主要成绩 404
二、存在问题 409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 410
一、围田多种经营区 410
二、沙田稻、蔗、鱼区 411
三、基塘蚕桑、蔗、塘鱼区 413
四、西、北、东三江下游平原低塱稻、鱼区 413
五、广花平原水稻、花生、蔬菜区 414
六、潭江冲积平原稻、蒜区 415
七、台山滨海平原稻、蔗、水产区 415
八、低山丘陵台地林、果、稻、杂粮区 416
第四节 今后农业发展方向 417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工农业生产基地 417
二、进一步搞好珠江三角洲水利综合整治 419
三、开垦滩涂和丘陵缓坡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制止滥用耕地建立工厂住宅 419
四、造林绿化,防风和防止水土流失 420
五、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 420
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国外优良作物种畜品种 420
七、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物资源 420
八、增加智力投资,扩大科技队伍 421
九、拟订发挥珠江三角洲优势资源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