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
一 婚姻的历史 1
1—1关于婚姻发展的学说 2
1—2中国婚姻进化轨迹 5
杂乱群婚 5
血缘婚 7
伙婚制或族外婚制 11
对偶婚 14
专偶婚 15
二 婚姻限制机制 18
2—1生物限制机制 18
辈份的限制 18
血族外婚制的限制 20
身体素质的限制 24
2—2社会限制机制 26
迷信的限制 27
宗教的限制 32
家族家支的限制 37
阶级等级的限制 42
民族的限制 43
三 婚前社交模式 46
3—1春社社交 46
3—2节日社交 52
3—3跳月社交 56
3—4青春的标记 63
3—5交爱的场所 68
3—6爱的表示 74
语言表达方式 74
音乐表达方式 76
信物表达方式 77
四 择偶之路 85
4—1择偶价值 85
择偶范围 85
择偶类型 86
择偶价值 86
4—2他律型择偶之路 91
4—3自律型择偶之路 97
4—4渗合型择偶之路 105
4—5婚姻缔结的神意判断 109
五 洞房花烛——婚礼 115
5—1抢婚 115
5—2明媒正娶 128
5—3喜剧的哭声 134
5—4巧对歌技 149
5—5合卺意象 154
5—6生育意象 161
5—7婚宴上的圣餐 171
5—8喧闹的洞房 175
5—9客居娘家 179
5—10婚礼的法律效力 184
六 婚姻角色 187
6—1新娘新郎 187
6—2伴娘伴郎 189
6—3媒人 194
6—4舅舅 200
6—5父母 213
七 婚姻结构模式 216
7—1从妻居结构模式 216
招养婚模式 217
招养夫婚模式 219
服役婚模式 220
7—2从夫居结构模式 221
抢婚模式 221
交换婚模式 222
表亲婚模式 223
买卖婚模式 224
转房婚模式 226
典当婚模式 227
童养婚模式 227
选婚模式 229
罚婚模式 229
赠婚模式 230
赐婚模式 230
7—3几种特殊婚姻结构模式 231
冥婚模式 231
指腹婚模式 233
八 家庭类型和家庭发展 235
8—1母系大家庭 235
8—2父系大家庭 239
8—3核心家庭 242
8—4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变化新趋势 244
九 婚姻终结 256
9—1离婚 256
神判离婚 260
民间调解离婚 261
法律强制离婚 261
官府断离 262
9—2再婚 264
再娶 264
再嫁 266
转房 270
9—3祥林嫂的悲剧 272
9—4财产与子女的归宿 274
结束语 278
10—1婚俗中的信仰意向 278
10—2从妻居向从夫居转化的民俗骤变 283
10—3后工业社会的婚俗发展趋向 288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