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雍长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54242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拓展训诂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视野开阔、举证翔富、理论平实而深刻、论述浅近而缜密,着重从学术原理和方法论上对训诂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有关训诂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和理论、方法问题,诸如“因声求义的辨证性”、“音转义存”、“声随义转”、“词义的二重性”、“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词义的渗透”、“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训诂方法的实践检验和科学分析”等,其提出和有关论述,在学术界均具有较大的创见性和开拓性;对以往教材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四声别义”问题、“声义同源”问题、“声训”“形训”问题、“右文说”问题、“词义引申”问题等,本书亦作出了更深入、更科学的分析和评介。本书可供大学中文、历史、哲学、图书馆等专业在读本科生与研究生作教材,也适合于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序&许嘉璐 1

第一章 引论 1

一、“训诂”不等于“故训” 1

二、“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7

三、“训诂学”不等于“词义学” 10

第二章 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15

一、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 16

(一)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 16

(二)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 19

(三)音义关系对字形的多方冲击 22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25

(一)用字通假的必然性 25

(二)至啧不乱的易简之理 28

三、因声求义的辩证性 35

(一)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35

(二)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 43

(三)训诂不能脱离用字的一定规范 47

第三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 52

一、音转义存 52

(一)音转的实质 52

(二)音转的产生 54

(三)音转的基本规律 58

(四)音转与汉字 62

(五)音转原理的训诂价值 64

二、声随义转 86

(一)声随义转说的提出 86

(二)声随义转说的源流 88

(三)换读说 91

(四)声随义转说不容否定 95

三、异读别义 99

(一)“四声别义”的争论 99

(二)异读别义与训诂学 106

第四章 声义同源 110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 111

(一)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112

(二)词义的二重性—所指与立意 116

(三)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122

(四)义类与表象联想律 124

(五)命名取象种种 126

(六)异物同名 130

(七)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 137

二、同源词 138

(一)同源词产生的必然性 138

(二)同源词的判定标准 140

(三)同源词与音转 154

(四)同源词与汉字 157

(五)语源与字源 161

(六)语源的推求 168

(七)语族与类义 176

(八)王念孙《释大》 186

三、声训 195

(一)“声训”名称的提出 195

(二)“声训”正名 197

(三)声训的性质 201

(四)声训源流 205

(五)声训条例、形式和义类 234

(六)声训的评价 247

四、右文说 257

(一)右文说源流 257

(二)右文现象的形成 262

(三)右文说与声训 267

(四)音近义通说与右文说 270

(五)右文说的研究与评价 272

第五章 词义的变化 278

一、词义变化的体现及其基本规律 278

(一)从所指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278

(二)从类义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283

(三)意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引申触类,反复旁通 290

二、促使词义变化的因素 292

(一)从语言外诸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292

(二)从语言自身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310

三、词义引申说 329

(一)引申说的提出 329

(二)引申的基点 332

(三)引申的规律 335

(四)引申说的局限 335

(五)引申说的突破—论“同步引申” 343

第六章 词义的存现 347

一、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 347

(一)“通”与“别”(“圆”与“专”) 349

(二)“对文、散文”与“统言、析言” 352

(三)泛指与特指 355

二、言外之意 358

(一)词义与“文意” 359

(二)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360

(三)言外之意的体认与诠释 364

三、语境与随文释义 366

(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 366

(二)训诂家的语境观 369

(三)随文释义与传注训诂 377

(四)随文释义与词书训诂 380

第七章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 384

一、语言社会性的层面 385

(一)词汇词义的社会性 385

(二)言语表达的社会性 389

(三)文字使用的社会性 392

二、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 392

(一)语言社会性的时空因素 393

(二)语言社会性的个人因素 397

主要参考文献 399

跋&赵振铎 401

后记 403

再版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