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教育学”研究概论 1
基础篇 3
第一章 百年师范与教师教育 3
第一节 我国师范教育历经百年沧桑 4
一、日本型教员养成模式 4
二、美国型教师培养体制 6
三、前苏联型师范教育制度 7
第二节 当代学校面临的困惑与危机 9
一、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 9
二、素质教育前提与困惑 15
三、信息时代为师者危机 17
第三节 新世纪教师教育发展性课题 19
一、反思传统型师资基准 19
二、重塑新世纪教师形象 23
三、教师教育发展性课题 2
第二章 教育原理与教师教育 29
第一节 教育原理研究与教师教育取向 29
一、教育原理研究之历史嬗变 30
二、教育原理—教师教育之基础与研究取向 32
第二节 教师教育之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取向 37
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概述 37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容与特点 39
三、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构建策略 41
第三节 教师教育之教师社会化取向 44
一、教师社会化概述 44
二、影响教师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 46
三、有效促进教师社会化发展的策略 51
第三章 教育史学与教师教育 55
第一节 教育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56
一、教育史学的产生 56
二、教育史学的发展 57
第二节 教育史的学科内容 61
一、教育思想史 61
二、教育制度史 63
三、教育立法史 65
第三节 教育史视野中的教师教育 66
一、教育史是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 67
二、教育史研究方法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 69
三、教师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70
四、教师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 73
第四章 比较教育与教师教育 77
引言 比较教育视野中的教师教育 77
第一节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79
一、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79
二、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84
第二节 教师培养模式比较 86
一、美国的教师培养模式 86
二、英国教师培养模式 87
三、法国教师培养模式 88
四、德国教师培养模式 89
五、日本教师培养模式 91
第三节 教师培养课程比较 93
一、美国教师培养课程 93
二、英国教师培养课程 94
三、法国教师培养课程 95
四、德国教师培养课程 96
五、日本教师培养课程 96
第四节 教师资格制度比较 77
一、美国教师资格制度 97
二、英国教师资格制度 99
三、法国教师资格制度 100
四、德国教师资格制度 101
五、日本教师资格制度 102
第五节 初任教师培训与在职教师进修制度比较 104
一、初任教师培训制度 104
二、教师的在职进修 109
第六节 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 112
一、专门职业 112
二、“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113
小结 116
第五章 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 119
第一节 现代课程基本理论概述 119
一、现代课程理论愿景与进展 120
二、当代美国与中国课程改革 123
三、中国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126
四、启示与思考 127
第二节 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确立 130
一、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130
二、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生命价值观 131
三、现代课堂教学过程: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 132
四、现代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建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134
第三节 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的新思考 136
一、对学科课程生命发展价值的再认识 136
二、教师实施课程的素质和能力 138
三、现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 139
制度篇 145
第六章 学前教育与教师教育 145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与学前教育 146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 146
二、幼小衔接与入学准备 150
三、学前教育特点与原则 152
第二节 学前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54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作用与角色 154
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156
第三节 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 159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 159
二、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161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学前教师教育 163
一、美国学前教师教育状况 163
二、澳大利亚学前教师教育 167
三、日本学前教师教育概述 169
四、学前教师职前教育国际比较 172
第七章 初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177
第一节 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77
一、我国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嬗变 178
二、建国后我国初等教育取得的成绩 179
三、当前我国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82
第二节 初等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183
一、世界各国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184
二、我国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185
第三节 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187
一、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教育模式 187
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探索 189
三、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发展趋势 191
第四节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93
一、各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93
二、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96
三、我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路向 199
第八章 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203
第一节 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制度演变 204
一、中世纪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教师 204
二、中小学教师的女性化 205
三、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 207
四、高等教育与现代教师教育模式 209
第二节 大学通识教育与教师教育模式 210
一、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210
二、大学通识教育与教师素质 212
三、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214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走向开放的教师教育制度 215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215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20
三、未来教师教育制度 222
第九章 成人教育与教师教育 225
第一节 成人教育的发展 225
一、我国成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26
二、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简述 228
第二节 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 230
一、成人教育的内涵和属性 230
二、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特征 231
三、成人教育结构体系类别 234
四、成人教育研究重点问题 237
第三节 成人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 242
一、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师继续教育 242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 243
三、实践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246
四、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与学习 248
五、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管理 250
第十章 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 253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 253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界定 253
二、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教育学 254
三、中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 256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 259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制度简要概况 259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制度 264
第三节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269
一、职业教育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 269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270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273
学科篇 279
第十一章 语文教育与教师教育 279
第一节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279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解体 279
二、语文教育的独立设科 281
三、现代语文教育的学科体系形成 282
四、建国后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 283
五、新世纪的语文课程改革 286
第二节 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290
一、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描述 290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简要解析 292
第三节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教育 298
一、改革职前课程,夯实专业素质基础 298
二、改革职后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301
第十二章 数学教育与教师教育 307
第一节 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307
一、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 308
二、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311
第二节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316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316
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318
三、新课程与教师学科知识 320
第三节 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 321
一、国外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概述 322
二、国内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概述 322
第四节 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24
一、教师专业的成长历程 324
二、优秀数学教师的标准 325
第十三章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 329
第一节 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政策沿革 329
一、1911年前的初始阶段 329
二、1911—1949年的成型阶段 331
三、1949—1976年的变革阶段 332
四、1976年至今的发展阶段 333
第二节 语言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教学方法 335
一、第一语言习得 336
二、第二语言习得 337
三、外语教学方法 339
第三节 外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41
一、交流知识和能力 342
二、科研知识和能力 344
三、接受教育与寻求发展 345
第十四章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 347
第一节 时代发展对教师职业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 347
一、信息化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347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 348
三、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标准 353
第二节 信息化教育资源和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 359
一、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360
二、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 367
三、教育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 379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 382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介绍 382
二、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导向设计 384
三、信息化教学的评价量规设计 387
第四节 信息时代的课程设计 389
一、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 389
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 393
三、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普及与评价 394
心理篇 399
第十五章 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399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400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400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40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 405
一、学习心理研究 405
二、教学心理研究 413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促进 421
一、有助于揭示教师教育规律 422
二、有助于丰富教师教育内容 423
三、有助于革新教师教育范式 424
四、有助于优化教师教育过程 425
第十六章 发展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427
第一节 发展心理的理论 427
一、发展心理学理论问题 428
二、主要的发展心理理论 429
第二节 儿童发展的过程 433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 434
二、儿童的情绪与个性发展 436
三、儿童的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440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与儿童发展 445
一、教师角色功能与儿童发展 445
二、教师专业行为与儿童发展 446
第十七章 应用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4
第一节 应用心理学概述 4
一、应用心理学:概念及主要分支 449
二、应用心理学:特征与功能 452
第二节 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主题 453
一、心理学五大理论流派 453
二、应用心理学十大研究主题 457
第三节 应用心理学在中国 460
一、应用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演变 460
二、应用心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464
第四节 应用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465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为优化教育管理拓展思路 465
二、学校心理测量学:为师生科学评估提供利器 466
三、学校心理辅导学: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467
第十八章 基础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471
第一节 基础心理学概述 471
一、基础心理学概述 471
二、当代基础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 472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脑与心智关系的研究 474
一、大脑的功能定位 471
二、脑发育及关键期 477
三、学习与脑可塑性 478
第三节 基于脑与心智关系的教师教育 482
一、脑研究对教育教学观的启示 482
二、对教学策略的启示与促进 485
第十九章 自我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491
第一节 自我概念 491
一、自我的结构 492
二、自我与文化 492
三、自我的发展 493
第二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的行为控制 495
一、自我认知 495
二、自尊 497
三、自我的行为表现 500
四、行为控制特征 503
五、自我认知的利己倾向 504
第三节 自我心理学与教师教育 505
一、自我认知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 506
二、自我认知与教师人格塑造 508
三、自我认知特征与师生关系 509
四、基于自我心理学研究的教师拓展性培训 510
发展篇 515
第二十章 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 515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515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516
二、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517
三、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 521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改革 527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527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529
三、教师教育培养方法更新 530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前景 536
一、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536
二、美、日、英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53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取向 538
第二十一章 在职研修与教师教育 541
第一节 教师在职研修的探索与尝试 541
一、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541
二、在职研修与教育硕士培养 543
三、教育硕士与教师专业发展 543
第二节 影响教师在职研修的不利因素 554
一、先天不足—来自学员方面的不利因素 554
二、目标偏差—培养院校的认识不清晰 556
三、被动应付—相关部门责任意识淡化 558
第三节 教师在职研修的规范与健全 559
一、加强宣传力度,落实培养目标 559
二、重视教学管理,打造学位品牌 561
三、扩展研修途径,变革研修方式 563
四、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565
五、推进理论研究,加快学科建设 567
第二十二章 学校文化与教师教育 569
第一节 文化与学校合理性的理解 569
一、从文化角度反思学校教育 570
二、回应多元文化的教育难题 574
三、文化赋予学校的教育价值 580
第二节 文化与学校文化建构立场 583
一、和谐整体地建构学校文化 583
二、把握与开发学校文化功能 586
三、开放宽容的学校文化心态 587
第三节 学校文化与教师教育实现 589
一、学校文化期待理想的教师 589
二、“尊德性、道问学”的时代价值 590
三、创新性建设教师成长环境 592
第二十三章 艺术修养与教师教育 595
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 595
一、艺术的界定 596
二、艺术的分类 597
三、艺术的属性 598
第二节 艺术素养与教师教育 601
一、艺术对人的作用 601
二、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605
三、艺术素养与教师教育 608
第二十四章 公民身份与教师教育 613
第一节 公民身份概述 613
一、公民的概念与历史渊源 614
二、公民身份理论历史考察概括 615
三、当代国外的公民身份理论研究 618
四、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身份问题 619
第二节 公民社会及公民素质教育 621
一、公民社会的社会主义形态 621
二、公民身份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623
三、公民社会中的公民素质教育 624
第三节 教师公民与教师教育 625
一、教师公民的特质 625
二、以教师公民为对象的教育 627
后记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