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疑案演习 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明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0105765
  • 页数:40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案例演习的方式,对刑法理论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深入研习。

1.归责与答责理论之研讨 1

2.特殊体质与因果关系的认定 18

3.承诺及违法性问题的探究 27

4.危险共同体中救助行为的探讨 44

5.等位义务冲突的讨论 59

6.故意的认识内容 71

7.误将尸体当作毒品运输的行为性质 80

8.中止的自动性 95

9.中止行为造成侵害结果的研究 115

10.中止行为造成加重结果的探讨 136

11.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152

12.教唆犯的因果关系 164

13.中性行为的处罚界限 184

14.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205

15.无身份者不能成为身份犯的正犯 213

16.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与帮助犯的定性考量 225

17.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故意之认定 245

18.货币犯罪的罪数认定 256

19.窃取他人借记卡信息并冒用的行为性质 270

20.改写他人借记卡信息至本人卡上取款、消费的行为性质 284

21.非法拘禁以及禁食致死行为的法律适用 294

22.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认定 311

23.抢劫、绑架、非法拘禁、强迫交易之差异 322

24.抢劫与强奸的犯罪形态 333

25.夺取熟人手机的行为性质 350

26.以举报获奖为目的购买、运输食盐的行为性质 363

27.司法工作人员取得赃物的行为性质 374

28.交警人员违法办理驾照并收取“培训费”的行为性质 390

1.归责与答责理论之研讨 1

一、案例 1

二、争议问题 2

三、初步的评述与展开 3

四、本案中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 4

五、关于“自我答责”问题的评述与展开 9

六、第二阶段的综合评价 14

七、结论 17

2.特殊体质与因果关系的认定 18

一、案例 18

二、争议问题 18

三、观点透析 19

四、结论 26

3.承诺及违法性问题的探究 27

一、案例 27

二、争议问题 27

三、违法性理论概述 29

四、本文的观点 37

五、结论 43

4.危险共同体中救助行为的探讨 44

一、案例 44

二、争议问题 44

三、A是否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 45

四、A是否成立紧急避险 47

五、A的行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 55

六、结论 58

5.等位义务冲突的讨论 59

一、案情与问题 59

二、等位义务冲突的产生 59

三、等位义务冲突的相关法律问题 61

四、对义务人的道德评价和法律评判 63

五、对第三者的介入行为的法律评判 65

六、对乙的责任的认定 68

6.故意的认识内容 71

一、案例 71

二、争议问题 71

三、沈某具有盗窃的故意 72

四、数额需要认识 73

五、结论 79

7.误将尸体当作毒品运输的行为性质 80

一、案例 80

二、争议问题 80

三、学理分析 82

四、结论 94

8.中止的自动性 95

一、例 95

二、争议问题 95

三、对中止犯减免处罚的依据 96

四、中止自动性的判断标准 100

五、己见:细化的法的内在道德说 109

9.中止行为造成侵害结果的研究 115

一、案例 115

二、争议问题 115

三、理论分析 116

四、结论 135

10.中止行为造成加重结果的探讨 136

一、案例 136

二、争议问题 136

三、中止犯的减免根据 137

四、中止犯的成立条件 140

五、结论 151

11.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152

一、案例 152

二、争议问题 153

三、持寄存牌领取财物的行为构成三角诈骗 154

四、郭某等四人构成抢劫罪等罪的共同正犯 156

五、结论 163

12.教唆犯的因果关系 164

一、案例 164

二、争议问题 165

三、观点透析 166

四、结论 183

13.中性行为的处罚界限 184

一、案例 184

二、争议问题 185

三、“中性行为”概论 186

四、国外对“中性行为”的探讨 190

五、我国语境下的“中性行为”处罚界限 197

六、本案的处理 203

七、余论:“中性行为”理论对帮助犯理论的启示 204

14.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205

二、案例 205

二、争议问题 205

三、观点透析 206

四、结论 212

15.无身份者不能成为身份犯的正犯 213

一、案例 213

二、争议问题 213

三、理论分析 214

16.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与帮助犯的定性考量 225

一、案例 225

二、争议问题 226

三、理论分析 227

四、结语 244

17.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故意之认定 245

一、案例 245

二、争议问题 245

三、理论分析 246

四、结论 254

18.货币犯罪的罪数认定 256

一、案例 256

二、争议问题 256

三、触犯的罪名 257

四、罪数的认定 259

五、结论 269

19.窃取他人借记卡信息并冒用的行为性质 270

一、案例 270

二、争议问题 270

三、盗窃罪 271

四、诈骗罪 273

五、信用卡诈骗罪 275

六、总结 282

20.改写他人借记卡信息至本人卡上取款、消费的行为性质 284

一、案例 284

二、争议问题 285

三、理论分析 285

四、结论 293

21.非法拘禁以及禁食致死行为的法律适用 294

一、案例 294

二、争议问题 295

三、案例分析 295

四、结论 309

22.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认定 311

一、案例 311

二、争议问题 311

三、乔某的行为定性—拐卖儿童罪与拐骗儿童罪的界定 312

四、吴某的行为定性—罪与非罪的界定 319

五、结论 321

23.抢劫、绑架、非法拘禁、强迫交易之差异 322

一、案例 322

二、争议问题 322

三、案件第一阶段分析 323

四、案件第二阶段分析 329

五、结论 332

24.抢劫与强奸的犯罪形态 333

一、案例 334

二、争议问题 334

三、李某的抢劫行为 334

四、李某的强奸行为 345

五、结论 349

25.夺取熟人手机的行为性质 350

一、案例 350

二、争议问题 351

三、有罪的可能 351

四、无罪的可能 359

五、结论 362

26.以举报获奖为目的购买、运输食盐的行为性质 363

一、案例 363

二、争议问题. 363

三、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364

四、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366

五、与举报杀人的区别和联系 369

六、类似情形之探讨 370

七、关于本案的反思 372

27.司法工作人员取得赃物的行为性质 374

一、案例 374

二、争议问题 374

三、是否构成侵占罪 375

四、是否构成赃物罪 376

五、是否构成贪污罪 382

六、是否构成徇私枉法罪 386

七、结论 388

28.交警人员违法办理驾照并收取“培训费”的行为性质 390

一、案例 390

二、争议问题 390

三、观点透析 391

四、结论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