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坊古迹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四川省文史馆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1118·224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

建置篇 2

第一章 古蜀简述 2

第二章 秦设蜀郡与成都县 4

第三章 秦代以后建置沿革 6

第一节 秦及两汉 6

第二节 六朝时代 8

第三节 隋唐以后 9

城垣篇 15

第一章 秦城时代 15

第一节 秦创筑之大、少城 15

一、筑城前后的形势 15

二、先筑大城 15

三、次筑少城为县治 20

四、开凿二江双流城南 22

第二节 汉代成都城 22

一、少城西南之发展 24

二、少城西南之南市 24

三、立成都十八郭及州郡分治大、少城 25

四、锦官城与车官城 28

五、蜀汉之大少城 33

六、秦汉大少城形势 34

第三节 晋代平夷少城 39

一、州郡分治及据城争战 39

二、李特据蜀与筑赤涂城 41

三、桓温平夷少城 41

第四节 隋代展筑城垣 43

一、展筑后之形势 43

二、隋城的名称 44

三、展筑西南二隅之推测 45

第五节 唐代成都都市东南之发展 47

一、秦隋旧城概略 47

二、大城东南郊之发展 48

第二章 罗城时代 51

第一节 唐代扩筑罗城 51

一、扩筑罗城缘由 51

二、扩筑罗城经过 52

三、扩筑罗城实况 53

四、罗城扩筑后之形势 56

第二节 前、后蜀宫城与羊马城之兴废 60

一、改子城为皇城并改罗城子城诸门名称 60

二、前蜀建新宫城扩宫城 63

三、后蜀新建羊马城 65

四、关于羊马城之各种说法 68

五、羊马城与芙蓉城之关系及其废没 73

第三节 宋、元两代成都概况 74

一、宋代罗城与子城之培修 74

二、宋代城门概略 76

三、宋代成都盛况 80

四、宋末之成都 80

五、元代之成都 83

第四节 明代大城与蜀王府城 84

一、筑大城 84

二、蜀王府之建筑 88

第五节 清代大城与满城 93

一、清代大城之重建 93

二、新筑满城 99

第六节 历代官署所在之变迁 101

一、唐以前官署宫殿 101

二、唐代及前后蜀官署宫殿 102

三、宋元两代官署 103

四、明代蜀府及官署 106

五、清代及民国官署 110

水道篇 118

第一章 秦至晚唐之二江 118

第一节 李冰开凿二江 118

第二节 内江与外江 123

第三节 二江之七桥 124

第四节 唐代之解玉溪与金水河 128

第二章 罗城时期之二江 131

第一节 高骈筑罗城北徙内江 131

第二节 新凿西濠 133

第三节 内江故道之探索 133

第四节 唐以后城内外小河溪渠之凿浚 137

第三章 近代水道桥梁概略 142

第一节 城南清水河 142

第二节 城北油子河 147

第三节 西壕水系 151

第四节 城中之金水河御河及废溪 152

一、贯穿南城之金水河 152

二、环绕皇城之御河 158

三、城北城东之废溪 159

第五节 附郭支流 160

一、西南支流 161

二、西北支流 163

三、东北支流 164

街坊篇 171

第一章 中城 171

第一节 皇城内 171

第二节 辕门线 172

第三节 南城线 173

第四节 东华门线 175

第五节 东城线 176

第六节 御河线 178

第七节 北城线 179

第八节 西华门线 182

第九节 西城线 183

第二章 东城 185

第一节 东门线 185

第二节 东一线 187

第三节 东二线 191

第四节 东三线 198

第五节 东四线 205

第六节 东五线 214

第七节 东六线 219

第八节 东七线 221

第九节 东八线 226

第十节 东九线 230

第三章 北城 233

第一节 北门线 233

第二节 北一线 234

第三节 北二线 236

第四节 北三线 240

第五节 北四线 241

第六节 北五线 243

第四章 西城 244

第一节 西门线 244

第二节 西一线 245

第三节 西二线 250

第五章 南城 258

第一节 君平线 258

第二节 南一线 259

第三节 南二线 264

第四节 南三线 267

第五节 南四线 273

第六章 外东 277

第一节 外东线 277

第二节 外东一线 281

第七章 外北 284

第八章 外西 287

第一节 外西线 287

第二节 新西线 290

第九章 外南 292

第一节 外南线 292

第二节 外南一线 295

第三节 新南线 298

第四节 新南一线 299

杂考篇 323

第一章 古蜀史迹 323

第一节 五担山及石镜与五丁担 323

第二节 石笋 324

第三节 天涯石、地角石、天牙石 326

第四节 支机石 327

第五节 五块石 330

第二章 秦汉以后史迹 333

第一节 李冰石犀 333

第二节 文翁石室与周公礼殿 335

第三节 司马相如宅与琴台 337

第四节 子云亭与墨池 339

第五节 惠陵与刘备诸葛亮祠庙 341

第六节 张仪楼与散花楼 345

第七节 摩诃池与宣华苑 347

第八节 筹边楼 350

第九节 合江亭与合江园 352

第十节 草堂梵安寺、浣花夫人祠、百花潭、草堂寺 353

附录:《工部草堂考略》 359

第十一节 唐宋两碧鸡坊与宋金马、碧鸡祠 359

第十二节 縻枣堰与縻枣亭 362

第十三节 铜壶阁、西楼、东园 363

第十四节 禹庙(附川主庙) 365

第十五节 王建墓(附孟知祥墓及蜀王墓) 367

第十六节 学射山 371

第十七节 江渎庙(附江渎池) 372

第十八节 前后蜀及明蜀府苑囿 375

第十九节 回澜寺与回澜塔 376

第二十节 薛涛墓、薛涛井、望江楼 377

第二十一节 鼓楼 380

第二十二节 棘闱碑林 381

第二十三节 煤山 382

第二十四节 古市集 382

第二十五节 洗马池 383

第二十六节 黄忠墓 384

第三章 宗教寺庙 386

第一节 道教 386

一、严真观 386

二、青羊宫 388

三、二仙庵 391

四、玉局观 392

第二节 佛教 394

一、石犀寺 394

二、大慈寺 396

三、万佛寺 399

四、多宝寺 400

五、宝光寺〔小宝光寺〕 401

六、金绳寺 402

七、金沙寺 402

八、延庆寺 403

九、净居寺 404

十、昭觉寺 405

十一、文殊院 406

十二、近慈寺 407

十三、尧光寺 408

附 成都佛学社 409

第三节 清真寺 409

一、清真皇城寺 410

二、清真东寺 410

三、清真西寺 410

四、清真七寺 411

五、清真十寺 411

六、清真鼓楼寺 411

第四节 基督教礼拜堂 412

一、天主堂〔旧教〕 412

二、福音堂〔新教〕 412

第四章 明清及民国各种重要文教事业 414

第一节 书院 414

一、潜溪书院 415

二、尊经书院 415

三、八旗少城书院 416

附存古学堂 417

第二节 清贡院〔附帘官公所、课吏馆及成都府试院〕 417

第三节 清末及民国时重要学校 421

一、军事学校 421

二、文学校 422

第四节 印刷业与书店 422

第五节 报刊 426

一、戊戍维新后之报刊 426

二、辛亥民初及以后之报刊 427

第五章 清季各种新政 430

第一节 造币厂 430

第二节 兵工厂 432

第三节 铁路公司 433

第四节 警察总局 434

第五节 劝工总局 434

第六节 总商会 435

第七节 新式商场 435

一、商业场 435

二、锦华馆 436

三、昌福馆 436

四、春熙路 436

第八节 邮局〔附麻乡约〕 437

第九节 洋务局交涉署〔附领事馆〕 438

第六章 近代各种重要行业 439

第一节 银行 439

一、山西票号 439

二、大清银行与濬川源银行 440

三、四川省银行 440

四、四行 440

五、私营银行 440

第二节 与生活有关之各种重要行业 441

一、粮食业 441

二、食盐业 442

三、食油业 442

四、柴炭业 442

五、丝织业〔附蜀绣〕 442

六、棉纺织业 445

七、栏杆业 445

八、皮裘业 446

九、烟草业 446

十、木材业 446

十一、砖瓦业 446

十二、猪鬃业 447

十三、银器业与金饰业 447

十四、铜器业 447

十五、中药材业 448

十六、花轿彩帐竹棚业 448

十七、启明电灯公司 448

第三节 投机市场、典当业、荒肆 448

第七章 社会风貌 451

第一节 联谊与慈善组织 451

一、各省会馆概略 451

二、宗祠 452

三、土地会与清明淘沟 453

四、慈善组织 454

第二节 游乐 455

一、东大街夜市 455

二、花市 456

三、出行、游草堂、游百病 458

四、公园 458

五、饮食业 461

六、茶舍 463

七、剧院 463

八、电影院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