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 2
二、结构与内容 5
三、主要创新观点 8
第二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内涵和理论支撑 11
第一节 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 13
一、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范围 13
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区域特征 16
三、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长江上游经济带 21
第二节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25
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提出 25
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 27
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工程 30
第三节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内涵 36
一、共建研究的必要性 37
二、共建的内涵 39
三、共建的科学观念和基本原则 42
第四节 共建的研究基础与理论支撑 46
一、共建的研究现状 46
二、共建的相关理论 55
第三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基本关系 67
第一节 共建的区域外部性 67
一、外部性相关理论 68
二、区域外部性 70
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区域正外部性 72
第二节 共建的基本矛盾 75
一、经济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76
二、中央全局性目标与地方局部性目标的矛盾 80
三、上、中、下游地区利益分配与损失补偿不均的矛盾 82
四、长江上游各行政区域在跨区域共建项目中的矛盾 84
第三节 共建主体及职责 88
一、中央政府 89
二、地方政府 90
三、企业 91
四、居民 95
第四章 长江上游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 98
第一节 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 99
一、承载力相关理论 99
二、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 104
第二节 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理论与模型 110
一、福格特的人口承载力理论 110
二、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理论和模型 111
三、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模型应用 116
四、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方式 119
第三节 共建的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 121
一、共建对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的影响 121
二、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的比较优势 125
三、长江上游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的比较优势 126
第五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新思路及国际经验借鉴 137
第一节 跨行政区经济带(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借鉴 137
一、发达国家跨行政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138
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开发经验和教训 143
三、国外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重建对共建的启示 147
第二节 共建的新思路 151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151
二、坚持资源节约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 152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54
四、坚持市场运作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158
五、坚持中央与地方合作共建、地区之间协作共建 159
六、坚持科学政绩观,建立差异化的考评指标 163
第六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协调机制 165
第一节 共建的决策管理机制 166
一、指挥协调机构 167
二、共建规划 169
第二节 共建的互动发展机制 173
一、合作机制 173
二、扶持机制 176
第三节 共建的补偿机制 177
一、补偿机制的内涵 178
二、政府干预,多渠道筹集共建专项资金 179
三、以共建专项资金为依托,创新融资方式 182
第四节 共建的绩效评估机制 183
一、共建成果评估体系 184
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制度 191
第五节 共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92
一、激励机制 192
二、约束机制 193
第七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产业结构优化 197
第一节 共建的产业结构 197
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98
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特征 200
三、共建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208
四、共建的产业政策 212
第二节 生态产业 217
一、生态农业 217
二、生态工业 219
三、生态旅游 221
第三节 环保产业 224
一、环保产业在共建中的机遇和市场 225
二、培育环保产业的区域优势 228
三、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 229
第八章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230
第一节 共建项目的融资体系 231
一、政府投入 231
二、社会参与 235
三、金融市场支撑 235
第二节 共建项目银行融资模式创新 242
一、共建项目银行融资难的成因 242
二、共建项目银行融资新模式 244
三、共建项目银行融资模式中的政府职能 248
第三节 共建项目的BOT融资模式 251
一、BOT融资概况 252
二、轨道交通项目BOT运作经验 253
三、共建项目的BOT融资 256
参考文献 258
致谢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