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1
桥本序文 3
陈序 5
序言 7
第一篇 光学显微镜及相关技术 3
第一章 显微镜研發的历史及标本制备法 3
1.1 单式显微镜的發明 3
1.2 生物切片制作方法 5
1.2-1 植物切片的制作方法 5
1.2-2 浮游生物的採集与观察 5
1.2-3 各种生态环境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 6
1.3 微生物标本制备法 8
1.3-1 湿抹片 8
1.3-2 抹片的制备法 8
1.3-3 观察前的标本制备 9
1.3-4 悬滴玻片的制备 10
1.3-5 黴菌之玻片培养与观察 10
第二章 显微镜原理与运用 13
2.1 显微镜的成像系统 13
2.1-1 肉眼视觉 13
2.1-2 放大器与显微镜 14
2.1-3 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15
2.1-4 放大率:单透镜组的放大倍数与增生比值 15
2.1-5 力学与光学连结管长 17
2.1-6 显微镜的解像力 17
2.1-7 视域与物域 21
2.2 光学像差及其校正 22
2.2-1 球面像差 22
2.2-2 色差缺陷 23
2.2-3 像散现象与像域弯曲 24
2.2-4 彗形像差与畸变现象 25
2.2-5 蓋玻片厚度的影响 25
2.3 如何保养显微镜的光学组成结构 27
2.3-1 一般性状况 27
2.3-2 特殊事例 27
第三章 光学显微镜 29
3.1 概说 29
3.2 显微镜操作中常用的专有词彚及其意义 29
3.2-1 虚像 29
3.2-2 放大率 29
3.2-3 数示孔径 30
3.2-4 解像度与解像力 30
3.2-5 明晰度 30
3.2-6 操作距离 30
3.2-7 焦距的纵深 30
3.2-8 解像力的计算 31
3.3 光照的重要性 31
3.4 一般气浸式物镜与油浸式物镜的比较 32
3.5 特殊光学显微镜的介绍 32
3.5-1 位相差显微镜 32
3.5-2 暗视野显微镜 32
3.5-3 萤光显微镜 33
3.6 光学显微镜术 33
3.6-1 常用的量度单位及定义 33
3.6-2 标本片的类型及其制备 35
3.6-3 染色处理中所需的菌抹片或组织切片的制备. 36
3.6-4 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 38
3.6-5 聚光镜之简介及使用法 39
第四章 染色剂与染液 43
4.1 概说 43
4.2 染料 44
4.2-1 染料的定义 44
4.2-2 酸性染料与碱性染料 44
4.2-3 擔色体 45
4.3 无色化合物 46
4.4 生物染色剂的分类 46
4.4-1 硝基类染色剂 47
4.4-2 偶氮类染色剂 47
4.4-3 蒽醌类染色剂 47
4.4-4 噻唑类染色剂 48
4.4-5 醌亚胺类染色剂 48
4.4-6 苯基甲烷类染色剂 49
4.4-7 双苯??类染色剂 50
4.4-8 天然类染色剂 52
第五章 染色 55
5.1 染色剂的种类与性质 55
5.2 常用的染色液(剂)名称 56
5.3 单染色法与负染色法 56
5.4 示差性染色法 56
5.5 染色处理常用的专有辞彚 57
5.6 切片的封埋 58
5.7 染色所需切片的制备 59
5.8 色素体的去除 59
5.8-1 氯化汞沈渣 59
5.8-2 甲醛屍腐性沈澱 59
第六章 微生物的染色法 61
6.1 单染色法 61
6.1-1 酚硫磺素染色法 61
6.1-2 Loeffler氏碱性四甲基蓝染液 61
6.2 格兰氏染色法 61
6.2-1 染色的程序 62
6.2-2 对切片的染色方法 62
6.2-3 格兰—威捷氏染色剂 62
6.3 Mycobacteria属细菌的染色. 63
6.3-1 Ziehl-Neelsen氏染液 63
6.3-2 奥黄—酚萤光染色法 63
6.3-3 奥黄—蔷薇红萤光染色法 64
6.4 Corynebecteria属的染色法 64
6.4-1 Albert氏染色液染色法 64
6.4-2 Neisser氏染色液染色法 64
6.4-3 Pygh氏染色液染色法 65
6.5 抱子的染色方法 65
6.5-1 苯胺红—四甲基蓝抱子染色法. 65
6.5-2 Fleming氏苯胺红—黧素 65
6.5-3 孔雀石绿染色法 65
6.6 荚膜的染色法 66
6.6-1 结晶紫荚膜染色法 66
6.6-2 黧素—四甲基蓝荚膜染色法 66
6.6-3 印度墨汁负染色法 66
6.6-4 Lrishman氏染色法 67
6.6-5 Hiss氏染色法 67
6.7 鞭毛的染色法 67
6.7-1 Kirkpatrick氏染色法 67
6.7-2 鞭毛染色法 68
6.7-3 Casares-Gil氏鞭毛染色法 68
6.7-4 Loeffler氏鞭毛染色法 68
6.7-5 Fleming氏染色法 68
6.8 螺旋菌的染色法 69
6.8-1 Fontana氏染色法 69
6.8-2 Giemsa氏染色法 69
6.8-3 Levaditt氏切片染色法 69
6.9 对滤过性病毒包容体基本生长体,及立克次小体等的染色法 70
6.9-1 Castaneda氏染色法 70
6.9-2 Giitsein氏染色法 70
6.9-3 Macchiavello氏染色法 70
6.9-4 Lendrin氏石南红—酒石酸染色法 71
6.10 亲曙红性白血球的染色法 71
6.11 细胞内脂肪质的染色法 71
6.12 原生动物的染色法 71
6.12-1 Giemse氏染色法 72
6.12-2 Heidenhain氏染色法 72
6.12-3 Delafield氏血氧素染色法 72
6.12-4 Mann氏甲基蓝—曙红混合染色法 72
6.12-5 Field氏染色法 72
6.12-6 Kohn氏粪便原生动物染色法 73
6.13 真菌类的染色法 73
6.13-1 Needle氏水膜标本片制备法 73
6.13-2 Schiff氏过碘酸染色法 73
6.14 微藻类的固定及染色法 73
第二篇 特殊光学显微镜及相关技术 77
第七章 微生物大小与总数的测定 77
7.1 测量微生物大小与放大倍率 77
7.1-1 用显微镜测量微生物的大小 77
7.1-2 目镜测微玻片的使用方式 77
7.1-3 使用显微镜测量标本物的大小 78
7.2 血球计数器 78
7.3 彼德—郝史氏计数器 79
7.4 郝德氏黴菌计算板 80
7.5 浮游性生物之计数法 81
7.5-1 微细藻类之定义 81
7.5-2 浮游性生物 81
7.5-3 器具及材料 83
7.5-4 试验步 83
7.5-5 检讨与注意事项 85
第八章 位相差显微镜及其照相技术 87
8.1 前言 87
8.2 發展历史 87
8.3 位相差显微镜之原理 88
8.3-1 光在介质中通过的特性 88
8.3-2 位相差显微镜中光的通路 88
8.4 操作及摄影程序:以位相差显微镜为例 88
8.4-1 校正 88
8.4-2 观察 89
8.4-3 摄影 90
8.5 讨论 91
8.6 位相差显微镜照相范例 91
第九章 干涉相位差显微镜 95
9.1 原理 95
9.2 Nomarski显微镜构造的细部构造 98
9.3 Nomarski影像的特徵 100
9.4 显微镜的校正 100
9.4-1 聚光镜之置中 100
9.4-2 振动方向之校正 101
9.4-3 相位环之校正 101
9.5 Nomarski之使用 102
9.6 显微镜之保养与清洁 102
9.6-1 清洁部位 102
9.6-2 清洁方法 102
第十章 萤光显微镜术 105
10.1 前言 105
10.2 萤光 105
10.2-1 萤光的定义 105
10.2-2 萤光及磷光之分类 106
10.2-3 萤光的特性 106
10.3 萤光显微镜概述 106
10.3-1 萤光显微镜的原理 106
10.3-2 萤光观察(依标本分类) 106
10.3-3 萤光染剂 108
10.3-4 免疫萤光 109
10.3-5 萤光显微镜的应用 110
10.4 萤光显微镜的组成条件 110
10.4-1 必要条件 110
10.4-2 光源 111
10.4-3 滤光片 111
10.4-4 浸液 111
10.5 穿透式萤光显微镜 111
10.5-1 光径概论 111
10.5-2 暗视野聚光镜 112
10.5-3 穿透萤光光源 112
10.5-4 表玻璃 112
10.5-5 穿透式萤光显微镜的發展 112
10.6 落射萤光显微镜 112
10.6-1 光径概要 112
10.6-2 激發光及萤光机构 113
10.6-3 吸收滤片的功能 113
10.6-4 物镜 113
10.6-5 光源 113
10.6-6 落射萤光显微镜的發展 113
10.7 激發法 114
10.8 总结—穿透及落射萤光之比较 114
10.8-1 穿透萤光的优点 114
10.8-2 穿透萤光的缺点 114
10.8-3 落射萤光的优点 114
10.8-4 落射萤光的缺点 114
第十一章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 117
11.1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的介绍 117
11.1-1 共轭焦点显微镜的设备需求 118
11.1-2 应用时的建议 120
11.1-3 光学切片 120
11.2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之原理 120
11.2-1 光源 120
11.2-2 入射光滤波方式 123
11.2-3 入射光传导方式 123
11.2-4 呈像原理 123
11.2-5 共轭焦技术与方式 124
11.2-6 纵深扫描载物檯系统 125
11.2-7 萤光(反射光)分光方式 126
11.3 共轭焦萤光显微镜之系统设计及种类 126
11.3-1 雷射扫描共轭焦萤光显微镜 126
11.3-2 雷射扫描共轭焦分光光谱萤光显微镜 128
11.3-3 双光子雷射扫描影像系统 128
11.4 雷射扫描共轭焦显微镜的应用 129
第十二章 无限远补正光学系统 131
12.1 绪言 131
12.2 传统及无限远光学系统 132
12.3 CFI光学系统之优势 132
12.3-1 筒镜焦距 133
12.3-2 同步对焦和鼻轮直径 135
12.4 像差 135
12.5 减少色差 135
12.6 结论 135
第十三章 光学平衡管理系统 139
13.1 显微镜设计的發展历史 139
13.2 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基本原理 139
13.2-1 显微镜的组成与光路 139
13.2-2 显微镜的二次呈像(二级放大)理论 141
13.3 显微镜的照明设计基礎 142
13.4 孔径光圈 142
13.6 视野光圈 143
13.6 显微镜光学平衡管理系统 143
13.7 HCS与传统无限远光学修正系统的主要差异 144
13.8 显微镜照明光学系统的改良 144
13.9 HCS系统的镜头改良 146
第十四章 微生物实验之基本记錄法 149
14.1 前言 149
14.2 放大摄影的定义 149
14.3 近摄的原理及方法 150
14.3-1 影像放大的基本理论 150
14.3-2 近摄的基本方法 150
14.4 近摄器材之原理与选择 150
14.4-1 照相机 150
14.4-2 短焦镜头 151
14.4-3 变焦镜头 151
14.4-4 近摄镜 151
14.4-5 近摄环 152
14.4-6 蛇腹 152
14.4-7 微距镜头 153
14.4-8 近接镜头 153
14.4-9 对焦微调单轨与反接环 153
14.4-10 三脚架与快门线 153
14.4-11 其他有关的附件 153
14-5 近摄的基本要点 154
第十五章 冲洗底片及放大照片技术 159
15.1 暗室 159
15.1-1 暗室的佈置 159
15.1-2 暗室的器材设备 159
15.2 感光原理 160
15.2-1 光化学 160
15.2-2 药水 160
15.2-3 配制常用的三种药水 161
15.3 印相纸的区别及裁切 162
15.4 普通印相法 162
15.5 曝光和水洗 164
15.5-1 曝光之重要 164
15.5-2 水洗的重要 164
15.5-3 快相「水洗」法 164
15.6 以微藻为例的显微照相法 168
15.6-1 照相步骤 168
15.6-2 冲洗 168
15.6-3 工具及材料 169
15.7 结果 169
15.8 讨论 171
第十六章 数位相机在生物影像上之应用 173
16.1 前言 173
16.2 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法 173
16.2-1 先准备显微镜上端的部份 173
16.2-2 对焦 173
16.2-3 聚光器的设定 173
16.2-4 调整光源 174
16.2-5 调整光圈 174
16.3 数位相机的原理与构造 174
16.4 现今数位影像与传统化学影像的比较 176
16.4-1 数位影像的拍摄可「所见即所得」 176
16.4-2 数位影像便於传输与具时效性 177
16.4-3 数位影像便於再处理 178
16.4-4 数位影像便於复制及保存 178
16.4-5 数位影像低污染 178
16.5 数位相机在生物影像的应用 178
16.6 数位相机的选择 178
16.7 显微镜用数位相机的介绍 180
16.8 数位相机与影像未来的發展 182
16.8-1 数位摄影设备的价格必需合理化 182
16.8-2 数位摄影设备的专业化及轻便化 182
16.8-3 影像处理传输的更快速化 183
16.9 结论 184
第十七章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185
17.1 前言 185
17.2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 185
17.2-1 原子力显微镜之分类 186
17.2-2 奈米微影术 190
17.2-3 原子力显微镜之探针 190
17.2-4 原子力显微镜之解析度 191
17.3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上之应用 192
17.4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优缺点 192
17.4-1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优点 192
17.4-2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上之缺点 192
17.4-3 原子力显微镜与其他显微镜之比较 196
17.5 结论 197
第三篇 电子显微镜及相关技术 201
第十八章 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术 201
18.1 电子显微镜之發展 201
18.2 电子显微镜之概要 202
18.3 电子显微镜在生物标本上之应用 202
18.4 生物样品用电子显微镜究竟能观察到之层次 205
18.5 分析电子显微镜 205
18.6 目前所使用电子显微镜之型式 205
18.7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 205
18.7-1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之重要性 205
18.7-2 生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之进步 206
18.8 结论 208
第十九章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 211
19.1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之基本认识 211
19.2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之结构及功能 211
19.3 电子显微镜所發生的一般性问题及原因 213
19.4 高压电子显微镜 213
19.5 结论 216
第二十章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标本制备法 219
20.1 绪言 219
20.2 固定 220
20.3 化学固定之机制 220
20.3-1 戊二醛 220
20.3-2 四氧化鋨 220
20.4 浸渍与灌流固定 221
20.5 冲洗 221
20.6 脱水 221
20.7 过渡溶剂 221
20.8 塑胶渗透 222
20.9 包埋 222
20.10 微生物的固定法 222
第二十一章 电子显微镜生物材料的染色法 227
21.1 成像中对比度的来源 227
21.2 对比度的增进 227
21.3 固定或脱水期间染色 228
21.4 超薄切片的染色 228
21.5 有关电子染色的问题 228
21.6 增加超薄切片对比度的染色法 231
第二十二章 超薄切片技术与方法 237
22.1 绪言 237
22.2 样品块的整修 237
22.3 铜网与支持膜 237
22.4 超薄切片机与玻璃刀 240
22.5 切片 242
22.6 染色 243
22.7 影响切片品质的因素 244
22.8 切片角度的衡量法 245
22.9 切片所遭遇的问题及可能發生的原因与补救方式 246
第二十三章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249
23.1 前言 249
23.2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特点 249
23.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 251
23.4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 252
23.5 LVSEM基本构造之原理 254
23.6 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之發展 255
第二十四章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标本制作 259
24.1 绪言 259
24.2 样品型式 260
24.3 生物样品的表面处理 260
24.4 固定 261
24.5 脱水 263
24.6 非导电体标本的覆膜 265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用冷冻乾燥法 267
第二十五章 电子微探仪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 269
25.1 绪言 269
25.2 X-ray的激發原理 269
25.3 元素浓度标准试样的制备 272
25.4 仪器设备 272
25.5 生物试样制作 274
25.6 电子微探分析 276
25.7 结论 277
附錄 279
A·显微镜与其技术有关之重要参考书 279
B·人类肉眼及各种显微镜解像力极限之比较 281
C·常用长度及压力之基本单位 282
D·显微镜专门使用名称及其主要性能 284
E·显微镜实验常用之化学药品 286
F·显微镜与相关供应商 288
G·有关显微镜学会与相关组织 292
H·显微镜相关资讯网站 294
I·显微镜相关之期刊 296
索引 301
A·汉英名词索引 301
B·英汉名词索引 309
编者简介 317
编後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