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序 3
明生员傅先生山传 5
铁城寄傅青主 8
征君傅山传 9
男科上卷 10
伤寒门 10
初病说 10
伤风 10
伤寒 10
外感 11
伤食 11
疟疾 11
伤暑 12
大满 12
发汗 12
寒热真假辨 13
乍寒乍热辨 13
真热症 13
真寒症 14
假热症 14
假寒症 15
真热假寒 15
真寒假热 15
上热下寒 16
循衣撮空 16
阴虚双蛾 16
结胸 17
扶正散邪汤 17
火症门 17
泻火汤总方 17
火症 18
火越 18
燥症 18
治火丹神方 19
消食病 19
痿症 19
痿症 19
郁结门 20
开郁 20
关格 20
虚痨门 21
痨症虚损辨 21
内伤发热 21
未成痨而将成痨 22
阳虚下陷 22
阴虚下陷 22
阴虚火动夜热昼寒 23
阴寒无火 23
过劳 23
日重夜轻 24
夜重日轻 24
阴邪兼阳邪 25
气血两虚 25
气虚胃虚 25
气虚饮食不消 26
血虚面色黄瘦 26
肺脾双亏 27
肝肾两虚 27
心肾不交 28
精滑梦遗 28
夜梦遗精 29
遗精健忘 29
倒饱中满 30
久虚缓补 30
补气 31
补血 31
出汗 31
痨症 31
痰嗽门 32
初病之痰 32
已病之痰 33
久病之痰 33
滞痰 34
湿痰 34
寒痰 35
热痰 35
老痰 35
顽痰 35
水泛为痰 36
中气又中痰 36
湿嗽 36
久嗽 37
久嗽 37
肺嗽兼补肾 38
喘症门 38
气治法 38
气喘 39
实喘 39
虚喘 40
气短似喘 40
抬肩大喘 41
肾寒气喘 41
肾火扶肝上冲 41
假热气喘吐痰 42
喘嗽 42
贞元饮 43
吐血门 43
阳症吐血 43
大怒吐血 43
吐血 44
吐白血 44
血不归经 45
三黑神奇饮 45
呕吐门 46
脾胃症辨 46
反胃大吐 46
寒邪犯肾大吐 47
呕吐 47
火吐 48
寒吐 48
胃吐 48
反胃 49
反胃 49
胃寒 49
肾寒吐泻,心寒胃弱 49
臌症门 50
水臌 50
气臌 50
虫臌 51
血臌 51
水症门 52
水肿 52
呃逆 52
水结膀胱 53
湿症门 53
黄症 53
瘅症 53
伤湿 54
脚气 54
男科下卷 55
泄泻门 55
泻甚 55
水泻 55
火泻 55
水泻 56
泄泻吞酸 56
痢疾门 57
火邪内伤辨 57
痢疾 57
血痢 58
寒痢 58
大小便门 58
大便不通 58
实症大便不通 59
虚症大便不通 59
小便不通 59
大小便不通 60
厥症门 60
寒厥 60
热厥 61
尸厥 61
厥症 62
气虚①猝倒 62
阴虚猝倒 62
阳虚猝倒 63
肾虚猝倒 63
大怒猝倒 64
中风不语 64
口眼歪邪 65
半身不遂 66
半身不遂,口眼歪邪 66
痫症 66
癫狂门 67
癫狂 67
发狂见鬼 67
发狂不见鬼 68
狂症 68
寒狂 68
怔忡惊悸门 69
怔忡不寐 69
心惊不安,夜卧不睡 69
恐怕 70
神气不宁 70
腰腿肩臂手足疼痛门 71
满身皆痛 71
腰痛 71
腰痛 72
腰痛 72
腰腿筋骨痛 72
腰痛足亦痛 72
腿痛 73
两臂肩膊痛 73
手足痛 74
胸背、手足、颈项、腰膝痛 74
背骨痛 74
腰痛兼头痛 75
心腹痛门 75
心痛辨 75
寒痛 75
热痛 76
久病心痛 76
久病心痛 76
腹痛 77
腹痛 77
冷气心腹痛 77
胃气痛 77
麻木门 78
手麻木 78
手麻 78
手足麻木 78
木 79
腿麻木 79
两手麻木,困倦嗜卧 79
浑身麻木 79
麻木痛 80
足弱 80
筋缩 80
胁痛门 81
两胁有块 81
左胁痛 81
右胁痛 81
左右胁俱痛 82
两胁走注 82
胁痛身热 82
胁痛 82
胁痛咳嗽 83
浊淋门 83
二浊五淋辨 83
淋症 83
浊症 83
肾病门 84
阳强不倒 84
阳痿不举 84
尿血又便血 85
疝气 85
肾子痛 85
偏坠 86
杂方 86
病在上而求诸下 86
病在下而求诸上 86
疮毒 87
头面上疮 87
身上手足之疮疽 87
统治诸疮 88
黄水疮 88
手汗 88
饮砒毒 88
补肾 89
嚏喷法 89
破伤风 89
疯狗咬伤 89
小儿科 90
色 90
脉 90
三关 90
不食乳 91
脐不干 91
山根 91
发热 92
感冒风寒 93
惊风 93
惊风 93
痢疾 94
泄泻 94
寒泻 94
吐 95
咳嗽 95
疳症 95
口疳流水口烂神方 95
疳症泻痢眼障神效方 96
疟疾 96
便虫 96
积虫 96
痘症回毒或疔肿 97
痘疮坏症已黑者 97
急慢风 97
治火丹神方 98
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① 99
产后以补气血为主 99
胎漏胎动 99
子悬 100
白带 100
产妇气喘腹痛 100
产妇呕吐下痢 101
血崩 101
产后大喘大汗 101
产后亡阳发狂 102
产门症 102
打死胎 102
傅青主女科序 105
女科上卷 目录共三十八条,三十九症,四十一方 107
带下 107
白带下 ①完带汤 107
青带下 加减逍遥散 109
黄带下 易黄汤 110
黑带下 利火汤 111
赤带下 清肝止淋汤 113
血崩 114
昏暗 固本止崩汤 114
年老血崩 加减当归补血汤 116
少妇血崩 固气汤 117
交感血出 引精止血汤 118
郁结血崩 平肝开郁止血汤 119
闪跌血崩 逐瘀止血汤 120
血海太热血崩 清海丸 121
鬼胎 122
妇人鬼胎 荡鬼汤、红花霹雳散 122
室女鬼胎 荡邪散、调正汤 124
调经 126
经水先期 水火太旺清经散、火旺水亏两地汤 126
经水后期 温经摄血汤 127
经水前后无定期 定经汤 128
经水数月一行 助仙丹 129
年老经水复行 安老汤 131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加味四物汤 132
经水未来腹先疼 宣郁通经汤 133
行经后小腹疼痛 调肝汤 134
经前腹疼吐血 顺经汤 134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 温脐化湿汤 135
经水过多 加减四物汤 137
经前先泄水 健固汤 138
经前大便下血 顺经两安汤 139
年未老经水断 益精汤 140
种子 142
身瘦不孕 养精种玉汤 142
胸满不思食不孕 并提汤 143
下部冰冷不受孕 温胞饮 145
胸满少食不受孕 温土毓麟汤 146
少腹急迫不受孕 宽带汤 147
嫉妒不孕 开郁种玉汤 148
肥胖不受孕 加味补中益气汤 150
骨蒸夜热不受孕 清骨滋肾汤 151
腰酸腹胀不受孕 升带汤 153
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受孕 化水种子汤 154
女科下卷 目录共三十九条,四十一症,四十二方,二法 156
妊娠 156
妊娠恶阻 ①顺肝益气汤、疏肝化滞汤② 156
妊娠浮肿 加减补中益气汤 158
妊娠少腹疼 安奠二天汤 159
妊娠口干咽疼 润燥安胎汤 160
妊娠吐泻腹疼 援土固胎汤 161
妊娠子悬胁疼 解郁汤 163
妊娠跌损 救损安胎汤 164
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 助气补漏汤 165
妊娠子鸣 扶气止啼汤 166
妊娠腰腹疼渴汗躁狂即子狂 息焚安胎汤 167
妊娠中恶 消恶安胎汤 168
妊娠多怒堕胎 利气泄火汤 169
小产 171
行房小产 ①固气填精汤 171
跌闪小产 ②理气散瘀汤 172
大便干结小产 加减四物汤 173
畏寒腹疼小产 黄芪补气汤 174
大怒小产 引气归血汤 175
难产 177
血虚难产 ③送子丹 177
交骨不开难产 降子汤 178
脚手先下难产 转天汤 179
气逆难产 舒气汤 180
子死产门难产 救母丹 182
子死腹中难产 疗儿散 183
正产 184
正产胞衣不下 ①送胞汤、补中益气汤 184
正产气虚血晕 补气解晕汤 186
正产血晕不语 刺眉心穴法、独参汤、当归补血汤 187
正产败血攻心晕狂 安心汤 188
正产肠下 补气升肠汤、革麻仁提法 189
产后 191
产后少腹疼 ②血瘀散结定疼汤、血虚肠宁汤 191
产后气喘 救脱活母汤 192
产后恶寒身颤 十全大补汤 194
产后恶心呕吐 温肾止呕汤 195
产后血崩 救败求生汤 196
产后手伤胞胎淋漓不止 完胞饮 197
产后四肢浮肿 转气汤 198
产后肉线出 两收汤 199
产后肝痿 收膜汤 200
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通乳丹 201
产后郁结乳汁不通 通肝生乳汤 202
产后编上 204
产后总论 204
正产 205
伤产 206
调产 206
催生 206
冻产 207
热产 207
横产 207
盘肠产 208
难产 208
死产 208
下胞 209
断脐 209
治产秘验良方 210
新产治法 211
产后用药十误 212
产后寒热 213
胎前患伤寒、疫症、疟疾、堕胎等症 213
产后诸证治法 214
血块 214
血晕 216
厥症 218
血崩 219
气短似喘 220
妄言妄见 221
伤食 223
忿怒 224
类疟 225
类伤寒二阳症 226
类伤寒三阴症 227
类中风 229
类痉 230
出汗 230
盗汗 231
口渴兼小便不利 232
遗尿 233
产后编下 234
误破尿脬 234
患淋 234
便数 235
泻 236
完谷不化 237
痢 238
霍乱 240
呕逆不食 241
咳嗽 242
水肿 243
流注 244
膨胀 245
怔忡惊悸 247
骨蒸 248
心痛 249
腹痛 250
小腹痛 250
虚劳 251
遍身疼痛 251
腰痛 252
胁痛 252
阴痛 253
恶露 254
乳疯 255
风甚 256
不语 257
补集 257
附录 263
傅山医事鸟瞰 263
傅青主、陈士铎医著关系150年论争史综述 285
《傅青主女科》与《辨证录》内容及语言考察 321
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