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思想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小林,袁伯诚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1067038
  • 页数:6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到现代学习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绪言 1

第一编 先秦元典学习思想 1

第一章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 1

第一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想溯源 1

第二节 前元典型学习思维方式 7

第三节 学习思想物化形态—文字、文本的产生 15

第四节 三代时期的学习思想 19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思想 27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27

第二节 文化转型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30

第三节 《六经》—学习经典的产生与确立 34

第四节 学习原创精神的第一座高峰—士阶层 49

第三章 孔子的学习思想 59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中的“圣之时”者 59

第二节 办私学“有教无类” 62

第三节 对三代元典文献的整理与传授 65

第四节 “信而好古”的历史意识 68

第五节 性与天道 76

第六节 孔子学之内容与原则 86

第七节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及发展 99

第四章 先秦道家的学习思想 102

第一节 先秦道家学习思想的文化渊源 102

第二节 老子的学习思想 110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 121

第一章 政治思想变迁与学习思想的关系 121

第一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 121

第二节 汉初崇奉黄老之学 128

第三节 独尊儒术 134

第四节 社会变迁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139

第二章 一代学习宗师董仲舒 141

第一节 董仲舒的学习生平 141

第二节 董仲舒的学习思想 145

第三节 董仲舒的学风 152

第三章 经学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思想 155

第一节 汉代经学对先秦元典的神圣化 155

第二节 经学今古文之争及其特征 157

第三节 经学法典化:石渠阁议与白虎观议 161

第四节 经学与谶纬 162

第五节 经学学习思想模式的基本特征 168

第四章 秦汉文献典籍的流传与整理 174

第一节 废秦“挟书律” 174

第二节 汉代典籍流传整理情况 175

第三节 学习之津筏 181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85

第一章 学习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185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瓦解 185

第二节 士族制度的形成及其对政权的控制 187

第三节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188

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勃兴 190

第二章 由经学而玄学 192

第一节 学习思维方式的变化 192

第二节 学风的变化以及南北学风的差异 196

第三节 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清谈” 200

第四节 才性之辨与学习思想的价值取向 205

第五节 诸子百家之学再度“复兴” 208

第三章 由经师到名士 211

第一节 知识分子人格由儒家向玄学的转化 211

第二节 人性之觉醒,思想之解放 216

第三节 学习领域扩大,文化创造硕果累累 222

第四章 典籍图书概述 226

第一节 图书典籍的重要概况 226

第二节 典籍图书之厄 228

第三节 目录分类学的贡献,四部分类的确立 229

第四节 经典的传授、解释及方法 231

第五节 史子集各类书籍的著述整理与研究 237

第六节 佛教经典的翻译及其解读方法 238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的学习思想 243

第一章 社会治乱变化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243

第一节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 243

第二节 隋唐科举制度与学习思想 244

第三节 隋唐统一,对学习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246

第四节 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250

第二章 隋唐文化多元格局的学习思想 253

第一节 儒、佛、道并立 253

第二节 三教并立,儒为主体 256

第三节 在依附与对抗中发展 260

第四节 在融合与重建中创新 265

第三章 隋唐佛教学者西行求索 271

第一节 从中国到天竺,从儒经到佛经 271

第二节 学者之模范:玄奘 277

第四章 唐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284

第一节 多元并立,转益多师 284

第二节 以儒学为主导的思想 286

第三节 疑古思潮的初起 288

第五编 宋辽金时期的学习思想 291

第一章 宋辽金学习思想的背景 291

第一节 政治特点 291

第二节 民族关系 293

第三节 文化思想 294

第二章 关于宋学 297

第一节 由汉学到宋学的演变 297

第二节 理学与佛老 300

第三节 宋代理学心性论的学习思想 304

第四节 宋儒的知行观 309

第五节 诠释的创造性与创造的诠释学 314

第三章 宋代学术巅峰人物:王安石 321

第一节 “画图难足”、“悲恨相续”的人生 321

第二节 荆公新学:打碎汉唐经学模式 324

第三节 打破传统经学壁垒 326

第四节 追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29

第五节 愤然前行的“拗相公” 332

第四章 宋代学习文本述略 334

第一节 学习思潮中的书籍的大量刻印 334

第二节 经典权威的重新树立 335

第三节 史学观念的变化 338

第五章 私学的新形式:书院的兴盛 344

第一节 宋代的官学与科举 344

第二节 民间山林之学:宋代书院 345

第三节 “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 347

第四节 宋代书院与宋代学者、学派 350

第五节 书院的学习旨趣及其与官学之差异 355

第六编 元明时期的学习思想 357

第一章 元明学习思想的社会背景 357

第一节 政治状况及其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357

第二节 元明学术流派概况 359

第三节 朱学之衰,王学之兴 361

第四节 王学分化及王学末流走向极端 363

第五节 坚持考据学风,抵制王学空疏学风 364

第六节 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 365

第七节 西方文化、科技的影响 366

第二章 王守仁的知行观 368

第一节 宋明理学知行观之变异 368

第二节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基本内涵 369

第三节 王守仁知行观的理论支点 371

第四节 对王守仁“知行合一”学习思想之批判 376

第三章 晚明空疏学风与实学思潮 384

第一节 晚明的社会文化风尚 384

第二节 泰州学派对王守仁心学的变异 387

第三节 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 388

第七编 清代的学习思想 397

第一章 清初政治、文化政策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397

第一节 清朝政权的性质及特征 397

第二节 清代文化 398

第三节 清代教育与学习思想 400

第四节 天主教传入与中西文化交流 405

第二章 清代教育、科举对学习思想的制约与影响 409

第一节 清代的科举制度 410

第二节 八股取士 414

第三节 科举制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419

第四节 选拔知识精英—进士群体 421

第三章 清初实学思潮 424

第一节 清初批判理学的实学思潮概述 424

第二节 顾炎武 428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 432

第四章 从学习思想史视角看清代学习成就 441

第一节 学术研究成果 441

第二节 古籍整理成果 445

第三节 综合创新 446

第四节 力矫空疏之弊,重振笃实学风 451

第八编 中国近代学习思想 455

第一章 中国近代学习思想产生的背景 455

第一节 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455

第二节 向西方学习,谋求救国之道 458

第三节 近代中国文化学术的流变 461

第四节 中国近代佛学之复兴 465

第二章 “师夷”、“制夷”的学习思想 469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经世致用” 469

第二节 冯桂芬、王韬、郑应观等人的学习思想 475

第三节 洋务派的学习思想 484

第四节 甲午战后的学习思想 492

第三章 晚清学习思想 497

第一节 洋务派的教育革新 497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改革 499

第三节 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度 500

第四节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对学习思想的影响 503

第四章 派遣留学生 507

第一节 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 507

第二节 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的留学运动 511

第三节 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的留学生运动 515

第四节 近代学习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 520

第九编 中国现代学习思想 525

第一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习思想的革命性转折 525

第一节 五四运动对传统学习思想的巨大冲击 525

第二节 科学与民主 533

第三节 对五四运动的检讨与反思 541

第二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思想 546

第一节 陈独秀 547

第二节 李大钊 555

第三章 自由主义西化派的学习思想 564

第一节 “西化”与“师俄” 564

第二节 胡适的学习思想 568

第三节 张东荪 578

第四章 五四运动后文化保守主义的学习思想 584

第一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584

第二节 《学衡》派的崛起 590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的学习思想 595

后记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