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 1
第一章 导论:目标与方法 1
一、选举制度的类型 2
二、基本方法论 5
三、回顾与展望 7
第二章 选举制度:类型、模式与趋势 10
一、选举制度的向度 10
二、选举制度的其他四个变量 14
三、多数决定选举制 15
四、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顿特公式 21
五、有效门槛 24
六、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非顿特公式 29
七、比例代表制:双选区制 29
八、中间型选举制:半比例代表制、强化的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与多数决定混合制 38
九、一般模式 44
十、选举向度之间的经验联结 47
十一、趋势 49
第三章 比例性偏差度、多党分化程度与过半数胜选 60
一、比例性偏差度的测量原则 61
二、选票—议席比例偏差度:绝对值与相对值 64
三、有效政党数 68
四、过半数胜选的产生 72
五、政党、政党联盟与派系 74
六、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影响 75
第四章 同一个国家选举制度之间规则的变化 80
一、单向度变化:选举公式 81
二、单向度变化: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 84
三、进一步的检验 87
四、双向度的变化 90
五、选举制度的内部变化 91
第五章 双变量与多变量分析 93
一、双变量模式 93
二、多变量模式 98
三、回归分析 102
四、合并案例重复进行回归分析 106
第六章 其他四种潜在的解释 111
一、顺序选票结构对类型选票结构 111
二、选区名额配置不当 118
三、总统制政体 121
四、政党间的选举联系 123
第七章 选举工程学:限度与可能性 129
一、调整比例性偏差度 129
二、塑造政党制度与过半数胜选 131
三、选举改革的五个典型机制 134
四、选举工程与选举制度的稳定性 139
附录 143
A.比例代表制公式 143
B.比例性偏差度指数与政党制度特征指数 149
C.数据:来源、增补、校正与澄清 153
参考文献 175
译后记 185
表1.1 27个国家的全国性立法机关(下议院或一院制)选举与欧洲议会选举(1945—1990年) 5
表2.1按选区规模递减的顺序排列的12个多数决定选举制(1945—1990年) 16
表2.2按选区规模递增顺序排列的21个实行顿特公式和单层选区的比例代表制(1945—1990年) 22
表2.3按选区规模递增排列的11个实行非顿特公式和单层选区的比例代表制(1945—1990年) 30
表2.4按有效门槛递减顺序排列的7个实行双层选区和余数转移制的比例代表制(1945—1990年) 32
表2.5按有效门槛递减顺序排列的13个实行双选区与席位调整的比例代表制(1945—1990年) 33
表2.6日本的限制投票法与单一不可转让投票制(1945—1990年) 39
表2.7根据有效门槛、选区规模与议会规模重新排列的希腊四层选区制(1945—1990年) 42
表2.8法国的比例代表—绝对多数混合制(1951—1956年) 44
表2.9 18个国家选举公式与有效门槛的变化 51
表3.1 3个假设性的选举结果与5种比例性偏差度测量法 62
表3.2 70个选举制度与57个比例代表制中四种比例性偏差度指数的相关性矩阵 68
表3.3 70个选举制度与57个比例代表制中四个政党制度特点的相关性矩阵 72
表3.4 70个选举制与57个比例代表制中比例性偏差度的最小平方指数与四种政党制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 77
表4.1选举公式的控制变化以及比例性偏离度与有效政党数的变化 82
表4.2有效门槛的控制变化以及比例性偏差度与有效政党数的变化选举制度 85
表4.3议会规模的控制变化以及比例性偏差度与有效政党数的变化 86
表4.4从旧选举制的最后一次选举到新选举制的第二次选举,选举制度的单向度改变以及比例性偏差度与有效政党数的变化 89
表4.5从旧选举制的最后一次选举到新选举制的第二次选举,选举制度的双向度改变以及比例性偏差度与有效政党数的变化 91
表5.1 69个选举制中选举公式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以及政党制度的影响 95
表5.2 69个选举制中的有效门槛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的影响 96
表5.3 57个选举制中议会规模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以及政党制度的影响 97
表5.4在69个选举制中,以选举公式、有效门槛、议会规模分类的比例性偏差度平均百分比 98
表5.5 69个选举制中以选举公式及有效门槛分类的平均有效选举政党数 100
表5.6 69个选举制中以选举公式和有效门槛为分类标准的平均有效议会政党数 100
表5.769个选举制中,以选举公式和有效门槛作为分类标准的议会过半数的平均发生频率 101
表5.8 69个选举制中,以选举公式和有效门槛作为分类标准的营造的过半数的平均发生频率 101
表5.9 69个选举制中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103
表5.10 69个选举制中选举公式与议会规模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变量效应的回归分析 103
表5.11 57个选举制中的三个选举制向度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105
表5.12 52个选举制(案例合并)中,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108
表5.13 44个选举制(案例合并)中的三个选举制向度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108
表6.1在68个选举制中的三个有效门槛级别中,选票结构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的影响 115
表6.2 69个选举制度中的五个选举制变量对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诸变量的影响的阶梯式回归分析 116
表6.3 57个比例代表制中,选举制六变量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诸变量的影响的阶梯式回归分析 117
表6.4在25个选举制中的两个有效门槛级别下,总统制政体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的影响 122
表6.5在69个选举制中的三个有效门槛级别下,政党联合竞选对于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各变量的影响 125
表A.1以4个政党角逐6席的选区示范两种最高平均数公式的运作方式 144
表A.2以4个政党角逐8席的选区示范三种最大余数法的运作方式 146
表A.3以7名候选人角逐3席的选区示范单一可转让投票制的运作方式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