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41
第一节 上帝的权威、祖先的崇拜及行为规范 41
第二节 天命主义的禳弭思想与巫术救灾活动 43
第三节 西周的宗法制度 44
第四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 45
第五节 西周及其以前的人口思想 47
第六节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49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54
第一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潮 54
第二节 管仲 55
第三节 老子 61
第四节 孔子 67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78
第一节 墨子 78
第二节 孟子 85
第三节 庄子 94
第四节 杨朱、尹文、宋钘 99
第五节 荀子 104
第六节 韩非 111
第七节 公孙鞅 118
第八节 李悝 125
第九节 晏婴 127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130
第一节 李斯 130
第二节 汉初黄老思想 133
第三节 汉高祖 138
第四节 陆贾 140
第五节 贾谊 143
第六节 晁错 149
第七节 汉武帝 151
第八节 董仲舒 155
第九节 司马迁 159
第十节 刘安 164
第十一节 刘向 170
第十二节 扬雄 172
第十三节 王吉 174
第十四节 崔寔 176
第十五节 王莽 177
第十六节 光武帝 179
第十七节 班昭 181
第十八节 王充 183
第十九节 王符 187
第二十节 王景 194
第二十一节 《太平经》 195
第二十二节 张衡 199
第二十三节 仲长统 200
第二十四节 徐干 202
第二十五节 《白虎通德论》 204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207
第一节 曹操 207
第二节 傅玄 209
第三节 王弼 213
第四节 嵇康 216
第五节 鲍敬言 219
第六节 葛洪 222
第七节 陶渊明 224
第八节 皇甫谧 225
第九节 李冲 227
第十节 周朗 228
第十一节 郭祖深 230
第十二节 范缜 230
第十三节 颜之推 232
第十四节 孝文帝 238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243
第一节 隋文帝 243
第二节 杨尚希 247
第三节 傅奕 248
第四节 唐太宗 249
第五节 刘晏 254
第六节 姚崇 255
第七节 王通 257
第八节 王梵志 259
第九节 李峤 261
第十节 杜佑 262
第十一节 陆贽 264
第十二节 白居易 265
第十三节 《无能子》 267
第十四节 韩愈 269
第十五节 柳宗元 274
第十六节 刘禹锡 277
第十七节 谭峭 279
第十八节 周世宗 285
第七章 两宋元朝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287
第一节 李觏 287
第二节 王安石 294
第三节 司马光 300
第四节 苏轼 302
第五节 程颢、程颐 304
第六节 朱熹 309
第七节 叶适 315
第八节 陈亮 319
第九节 马端临 320
第十节 忽必烈 321
第十一节 邓牧 327
第八章 明代民政社会思想 331
第一节 刘基 331
第二节 丘濬 332
第三节 王守仁 334
第四节 潘季驯 339
第五节 徐光启 343
第六节 宋应星 345
第七节 东林党 346
第九章 清代民政社会思想 350
第一节 黄宗羲 350
第二节 顾炎武 353
第三节 唐甄 355
第四节 靳辅 358
第五节 康熙帝 360
第六节 李塨 373
第七节 洪亮吉 375
第八节 包世臣 377
第九节 林则徐 378
第十节 龚自珍 384
第十一节 魏源 388
第十二节 汪士铎 391
第十三节 徐鼒 393
第十四节 洪秀全 394
第十五节 洪仁玕 398
第十六节 王韬 400
第十七节 薛福成 402
第十八节 严复 404
第十九节 康有为 407
第二十节 谭嗣同 413
第二十一节 章炳麟 416
第二十二节 梁启超 419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社会思想 422
第一节 孙中山 422
第二节 廖仲恺 430
第三节 李大钊 432
第四节 宋教仁 434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多年来的民政社会思想与民政实践 442
第一节 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政社会思想的论述 442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诸多民政工作的成功实践 448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民政工作的基本任务及其本质特征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