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虫育种概况 1
一、历史概述 1
二、农作物抗虫育种的重要性 2
三、阻碍抗虫性研究利用进展的主要观点 4
四、抗虫育种的主要成就 6
第二章 抗性分类 9
一、按抗性表达的程度分类 9
二、按抗性机制分类 10
三、按抗性遗传分类 12
四、与抗性有关的某些现象 12
第三章 抗虫性的生物化学和抗性机制研究 14
一、植物抗虫性的生物化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14
二、同抗虫性有关的生物化学物质的研究 16
(一)异戊间二烯化合物 17
(二)乙酰配质 19
(三)苯草酸和乙酸盐衍生的芳香化合物 21
(四)生物碱 23
(五)蛋白酶抑制剂和非蛋白氨基酸 24
(六)糖苷 25
三、植物的形态与抗性机制的研究 27
(一)细胞壁的增厚和植物组织的增生作用 28
(二)茎的坚固性和其它性状 28
(三)植物表面的茸毛 29
(四)植物表皮的矿物质壳层和表面蜡质层 32
四、抗虫性机制研究 33
(一)忌避性的机制 33
(二)抗生性的机制 36
(三)耐虫性的机制 37
第四章 影响抗性表达的因素 40
一、遗传因素 40
(一)常用术语解释 40
1、抗性 40
2、抗性机制 40
3、抗性类型 40
4、抗性遗传 41
5、寄生能力 42
6、寄生能力的遗传 42
7.生物型 42
(二)作物抗性的遗传 42
1、小麦 44
2、玉米 45
3、高粱 47
4、水稻 48
5、棉花 49
(三)昆虫寄生能力的遗传 50
(四)基因对基因的概念 52
(五)抗性的稳定性 55
(六)寄主抗性程序的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57
1、垂直抗性的应用 57
2、水平抗性的应用 58
二、环境因素 59
(一)温度 60
1、温度降低对抗性的影响 60
2、温度升高对抗性的影响 61
3、变温和恒温的影响 62
4、温度作用持续时间对植株和昆虫的影响 62
(二)光照和相对湿度 63
1、光照强度对抗性的影响 63
2、相对湿度增加对抗性的影响 64
(三)土壤肥力和水分 65
1、土壤肥力 65
2、土壤水分 67
(四)农药与生长调节剂 68
1、除草剂 69
2、有机氯杀虫剂 70
3、植物生长抑制剂 71
4、植物生长刺激剂 73
(五)生理年龄和其它植物变量 74
1、组织生理年龄 74
2、株高 75
3、不同器官和组织 76
(六)植物病害 77
第五章 抗虫育种方法的研究 78
一、害虫群体的维持 79
(一)田间的自然群体 79
(二)实验室饲养害虫 82
二、抗性材料的来源 88
三、害虫群体密度估计方法 90
(一)绝对方法 90
(二)相对方法 91
四、作物受害测定 94
(一)直接虫害的测定 94
(二)间接虫害的测定 95
(三)根系受害的测定 96
五、筛选技术 97
(一)在田间和温室中植株的人工侵害 97
1、水稻螟虫 97
2、麦二叉蚜 100
3、小麦瘿蚊 100
4、玉米螟 101
5、棉铃虫 102
6、棉蚜 102
(二)测定害虫对离体植物器官的反应 102
(三)抗性的抗生因素测定 103
1、欧洲玉米螟 104
2、棉铃虫 104
3、玉米根蛀虫 105
六、传递抗性的方法 106
(一)嫁接 106
(二)选择 106
(三)杂交 107
(四)回交 108
七、诱变技术在作物抗虫育种中的应用 109
第六章 几种重要作物的抗虫育种 111
一、小麦抗虫育种 111
(一)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及鉴定抗性方法 112
(二)育种方法和技术 119
1、抗性选择 119
2、适应性与抗虫性 119
3、育种策略 119
4、育种程序 124
(三)培育抗虫小麦的某些进展 125
二、玉米抗虫育种 126
(一)危害玉米的害虫 127
(二)害虫的大量饲养和侵害技术 127
(三)鉴定技术和标准 131
(四)抗性种质的筛选及抗性的遗传和机制 134
(五)育种方法 136
(六)改良玉米的综合体系 139
(七)国际间玉米抗虫性改良的合作 143
三、棉花抗虫育种 148
(一)棉花的抗虫性研究进展 153
1、叶蝉 154
2、盲蝽科 154
3、棉红铃虫 155
4、棉铃虫 155
5、棉铃象甲 156
(二)抗虫性状的遗传研究 158
(三)抗虫育种方法 162
1、群体选择 162
2、杂交育种 163
(四)筛选鉴定技术 168
(五)棉花抗虫育种的问题 171
四、水稻抗虫育种 172
(一)蛀茎虫 173
(二)叶蝉科和光蝉科 179
(三)稻瘿蚊 183
(四)稻水蝇 185
(五)其它水稻害虫 185
(六)贮粮害虫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