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日新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10611127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基础篇 1

第一章 当代一个高频率概念——国民素质科学规定阐释 1

一 国民素质的概念 1

1.哲学的素质概念 1

2.生理学、心理学的素质概念 4

3.教育学、社会学的素质概念 4

二 国民素质的特征 5

1.素质特征的主要表现 5

2.素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8

3.相对素质与绝对素质 10

三 国民素质的结构 11

1.素质结构的性质 12

2.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 14

3.三层次素质结构模式 15

四 国民素质与知识、素养、能力的关系 18

1.素质与知识的关系 18

2.素质与素养的关系 20

3.素质与能力的关系 20

第二章 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中华崛起话素质 23

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 24

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4

2.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 25

3.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的 27

二 社会现代化与国民素质现代化 28

1.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29

2.国民素质现代化的过程与前景 31

3.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33

三 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崛起的价值 34

1.可持续发展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 35

2.知识经济要以国民素质为载体 39

3.现代竞争中最具实力的竞争在于国民素质的竞争 42

4.现代管理体制与相应的国民素质结伴而行 45

第三章 历史长河的回眸——中华人文素质浏览 47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哲学基础 47

1.以农为本: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基础 48

2.以民为本:中华文化、政治观念的精义 50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道德追求 52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行为方式的目标指向 54

5.自强不息,弥坚一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56

6.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58

二 中华传统人文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 60

1.崇仁义、明教化:中华传统价值取向的特征 61

2.抑恶扬善: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 63

3.重义轻利:中华传统的人生选择 65

4.忠孝节义:中华传统的人格追求 67

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负面影响 72

1.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72

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75

第四章 两大异域文化的分野——中西文化素质比较 77

一 中西文化素质基础的比较:人伦与科学 77

1.人伦:中国古代文化大厦的基石 78

2.科学:西方文化的立足点 79

3.中西文化基础的交汇与分野 82

二 中西认知方式的比较:经验直觉与唯理思辨 87

1.直觉与逻辑:两种不同的思辨方式 87

2.整体综合与细节分析: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 90

3.中庸与求异: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 92

三 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义与利的价值天平 95

1.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中西价值取向的分野 96

2.整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中西价值标准的分野 98

3.内在完善与外在超越:中西价值实现途径的分野 101

四 科学借鉴西方文化的可用成分 103

1.科学借鉴西方文化的目的 105

2.科学借鉴西方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 107

3.科学借鉴西方价值理论的可取成分 109

4.科学借鉴西方的认知方法 110

中篇 结构篇 112

第五章 理想·信念:思想素质的风帆 112

一 思想素质与理想信念 113

1.思想素质的内容结构 113

2.理想信念的指向与特征 115

3.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实现 118

二 “三义”:理想信念的总航标 120

1.“三义”: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120

2.“三义”:一个有机的思想文化体系 121

3.“三义”:发展市场经济与确立人们理想信念的总航标 124

三 “三观”:理想信念的动力 127

1.世界观:精神世界的深层支柱 127

2.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统一 130

3.价值观:处理价值问题的立场、观点的总和 132

四 奉献: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闪光 135

1.奉献是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135

2.加强思想修养,抵制腐朽思想侵蚀——析“酒绿灯红”现象 137

第六章 崇善尚义:道德素质的灵魂 144

一 道德素质与崇善尚义 144

1.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自律 144

2.崇善尚义:道德素质的核心 145

3.行为规范与崇善尚义的关系 148

二 “两为”:道德素质的总体坐标 149

1.道德坐标的历史考察 150

2.“两为”: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目标指向 151

3.“两为”:当代人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 153

三 “五爱”: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54

1.“五爱”道德素质的内涵 154

2.“五爱”:当代崇善尚义的价值追求 156

3.“五爱”:社会实践的精神支柱 158

四 “三德”:道德素质的社会体现 159

1.社会公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159

2.职业道德: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160

3.家庭伦理道德:幸福生活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 162

五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之舟” 163

1.道德素质对市场经济的能动作用 163

2.市场经济与道德素质的对立统一 165

3.弃义反善:“假冒伪劣冷黑贪”现象的道德审判 165

第七章 求眞求是:科技素质的本质 170

一 当代科技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170

1.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的作用 170

2.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75

二 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 179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9

2.科学技术是生活方式变革的杠杆 183

3.科学技术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 184

三 科技素质与科技知识 186

1.科技知识是科技素质的根基 186

2.科技素质是拓展科技知识的动力 188

3.维护科学的尊严——谈伪科学及封建迷信 189

四 科技素质与科学方法 191

1.科学方法及其特点 191

2.科技素质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192

3.实施正确决策的可靠保证——谈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194

五 科技素质与科学精神 196

1.科学精神是科技素质的最高表现 197

2.“理性法庭”:科学精神的特征 199

3.培育国民科技素质也要有科学精神——谈“三重三轻”现象 201

第八章 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内核 205

一 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 205

1.文化素质的含义 206

2.人文精神的特质 208

3.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的内核 210

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11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观察方法的对比 212

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观念差异 215

3.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不同升华 218

4.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汇合 221

三 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 224

1.人文精神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活力 224

2.弘扬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浅谈畸形文化现象 227

3.坚持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文化独立——兼评“殖民文化”现象 229

第九章 境界追求:审美素质的眞谛 240

一 审美素质与人生境界 240

1.美:人生的最高境界 241

2.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44

3.审美素质与人生境界:一个辩证统一体 246

二 求美:文明程度的标志 248

1.求美:生命质量的提高 248

2.求美:生活中的缺陷构筑理想中的圆满 250

3.求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揩 252

4.求美:关键在于提高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255

三 美盲:又一种畸形 258

1.美盲现象透视 258

2.美盲与美育的反思 261

3.走出美盲的阴影 264

第十章 主体性:人格素质的表现 269

一 人格素质与主体性 269

1.主体与主体性 270

2.人格与人格的特性 271

3.主体性与人格素质的形成 274

二 健康人格与真·善·美 276

1.人格素质与真善美 277

2.真善美是健康人格的基本需要 279

3.真善美是“四有”人格的根本特征 281

三 时代呼唤主体性——人格素质的现实透析 283

1.能动性人格与趋势性人格 284

2.自主性人格与依附性人格 288

3.自为性人格与两面性人格 293

第十一章 知·情·意:心理素质的凝结 298

一 心理素质与知·情·意 298

1.知:心理素质的基础 299

2.情:心理素质的中介 301

3.意:心理素质的制动 302

4.个性: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 305

二 心理健康:人生不懈的追求 306

1.心理健康的标准 306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人生成就 308

3.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309

4.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 311

三 人情·人际·命运·中庸心理及其剖析 321

1.人情大于王法——情法天平上的价值取向 321

2.防人之心不可无——人际交往上的防守 325

3.命也运也时也——根深蒂固的命运观念 327

4.以和为贵——源远流长的中庸思想 332

第十二章 人生载体:身体素质的使命 336

一 身体素质的神圣使命 336

1.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幸福的航船 337

2.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摇篮 338

3.国民的健魄之体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340

二 国民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42

1.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现状剖析 342

2.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趋势 346

3.与其他国家国民身体素质的比较 348

三 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52

1.增强保健意识,走出认识误区 352

2.发展体育事业,改善医疗条件 357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363

下篇 建设篇 367

第十三章 教育:国民素质的基础建设 367

一 素质教育: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 368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 368

2.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 370

3.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敎育检测的根本尺度 374

4.素质敎育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 377

二 国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378

1.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意义 379

2.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原则 380

3.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内容 382

三 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的时代抉择 387

1.学校敎育——由“应试敎育”向“素质敎育”转换 387

2.社会敎育——由“一次敎育”向“终身敎育”转换 396

3.职业敎育——由“一元敎育”向“多元敎育”转换 398

第十四章 法治:国民素质的规范建设 400

一 由人治走向法治:历史的必然 400

1.法律·法制·法治 401

2.法治是对人治的超越 403

3.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 406

二 法治信仰:实现法治的动力 410

1.法治信仰的内涵 410

2.法治信仰与法治价值 411

3.法治信仰与法治权威 413

三 法治实践:国民行为规范的杠杆 414

1.国民法治素质现状透视 415

2.提高国民法治素质的途径 418

3.加大法治实践的法码 420

第十五章 体制:国民素质的机制建设 424

一 生产方式对人的素质培育的决定作用 424

1.生产方式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决定作用 425

2.生产方式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决定作用 427

3.生产方式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决定作用 428

二 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素质发展的正负效应 429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面效应 43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负面效应 432

三 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塑造国民素质 435

1.人的塑造的基本目标 438

2.人的塑造的几种方式 438

3.把“人的原则”贯穿于市场经济 439

第十六章 环境:国民素质的优化建设 444

一 国民素质与自然环境 444

1.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445

2.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性 446

3.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447

二 国民素质与社会环境 453

1.人对社会环境的依存性和能动性 454

2.社会环境对国民素质形成的影响 456

3.社会环境优化的主要表现 462

三 国民素质与文化环境 465

1.文化环境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465

2.现代文化环境的透析 467

3.优化文化环境的基本要求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