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浙江—绍兴文化景观描述 1
越文化的开拓者与创造者 2
物质文化的开发与创造 4
文教兴盛,人才济济 8
落第文人为谋生当幕僚成俗 20
绍兴的信仰民俗 32
游艺的民俗——“社戏” 41
“堕民” 48
小结 56
第二章 清朝覆灭前(1871—1911)中国社会文化景观描述 58
封建文化沉暮的标志 58
中国新文化的胚芽 59
第三章 鲁迅文化心理结构基本框架建构及特征 67
一到六岁间的建构情形 67
在家塾中的建构情形 71
在三味书屋的建构情形 77
鲁迅文化心理结构基本框架状态描述 111
感觉、知觉、观察的状态 111
记忆系统的状态 113
鲁迅的心理要素结构状态 128
个性(人格) 128
需要与动机 133
兴趣 134
情绪与情感 136
态度 141
观点与信念 144
意志 145
能力 146
鲁迅的认识图式 147
自我意识 147
道德意识 149
对象意识 152
认知意识 153
审美意识 155
创造意识 158
鲁迅的思维集合 159
小结 161
第四章 鲁迅文化心理结构再建构 163
游学南京 163
内隐学习 164
外显学习 165
旧知识的重复 165
教学中的新知识 165
自学的新知识 165
留学日本 167
内隐学习 168
外显学习 173
学校的教学内容 174
自学内容 181
再建构后的文化心理结构状况 205
感觉、知觉、记忆系统状况 205
心理要素结构状况 214
个性(人格) 214
需要与动机 217
兴趣 218
情绪与情感 220
态度 222
观点与信念 223
意志 224
能力 224
认识图式状况 225
自我意识 225
道德意识 226
对象意识 227
认知意识 228
审美意识 230
创造意识 233
再建构后的思维集合状况 234
本阶段的创造成果 237
第五章 鲁迅文化心理结构之续建构与创造契机 241
寻觅阶段 241
创造契机到来阶段 252
内隐学习 253
外显学习 255
文化创造的心理运作机制 257
创造思维描述 278
鲁迅的创造特点 278
一、学术研究 278
二、译介外国作品 282
三、在社会抗争中杂文的写作 285
四、小说创作 305
五、散文诗的创造 322
六、散文《朝花夕拾》的写作 326
第六章 鲁迅文化心理结构的再续建构与创造 328
内隐学习 328
外显学习 332
心态与思维集合的变化 343
认识图式的变化 352
最后的创造 353
一、古籍整理 353
二、译介外国作品 355
三、在被“围剿”中的杂文创作 356
四、旧体诗的写作 365
五、《故事新编》的创作 366
结论 369
主要参考书目 370
跋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