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上篇 7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 7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诗》《骚》评论 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12
第三节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的诗化 17
第四节 明清的文学评点 19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 23
第一节 经学方法 24
一、依经立义与笺注 25
二、索隐批评 26
第二节 史学方法 28
一、“诗史”说 28
二、以史证诗 30
第三节 品评批评 32
一、赏“气格”、“神韵”:品评批评的指向 32
二、“涵咏”:品评批评的思维方式 35
三、以形象说诗:品评批评的话语方式 36
第四节 以意逆志 41
一、古代文学的写意性 42
二、以意逆志 46
三、知人论世 49
第五节 辨体批评 55
一、“郑笺”:辨体批评的萌芽 58
二、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辨析 60
三、“以文为诗”和“以诗为词”:体裁规范与文体风格 69
第六节 比较批评 75
一、文学风格的比较 76
二、语言、意象、性格、叙事技法的比较 82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知音”论 92
第一节 “操千曲而后晓声”:“知音”的创作经验 93
第二节 “博观”与“识见”:“知音”的容受力与辨别力 97
第三节 “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生活阅历与文学理解 104
第四节 “竖起脊梁,撑开慧眼”:批评的主体性 111
第四章 古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 117
第一节 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特点 117
一、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 117
二、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特点 118
第二节 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文化成因 121
第五章 古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 126
第一节 钟嵘《诗品》的批评意识和批评方法 126
一、设“品第”、“显优劣”的批评意识 127
二、《诗品》的文学批评方法 129
第二节 王夫之的辨体批评 135
一、驳“诗史”说 136
二、不同类型诗歌的文体特点辨析 141
三、从语言表达方式看诗体 146
第三节 曾国藩的散文批评 149
一、“文道俱至” 149
二、“胸襟”、“器识”与“自然之文” 152
三、倡“阳刚”之美 154
下篇 159
第六章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159
第一节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 159
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159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160
三、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实绩的批评家举隅 172
第二节 传播方式的变化与现代批评的萌芽——以王国维和《教育世界》为例 176
一、王国维和《教育世界》的办刊宗旨 176
二、“小说评论专栏”的现代批评意识 178
三、传播方式的新变与现代批评的萌芽 187
第三节 西方批评理论直接促进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188
一、新文学呼唤新批评 189
二、欧美三大批评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 192
三、20世纪上半叶翻译、介绍的欧美文学批评论著 201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213
一、俄苏文学批评的引进与左翼文学批评 213
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精神内核 219
三、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维特征 222
第七章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形态与方法 227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三种形态 227
一、介入创作的批评 228
二、追求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的批评 234
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批评 238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主导地位及其发展 243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独特价值 243
二、社会-历史批评是新文学批评家的自觉选择 245
三、马克思主义批评论是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基础 246
四、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 247
五、批评中介论:社会历史批评发展的新思路 250
第三节 “新方法论”影响下文学批评的科学性追求 257
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热” 257
二、科学,还是艺术:走向科学的形而上思考 258
三、艰难的起步:走向科学的形而下探索 265
第四节 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基本方法 269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验性特征 269
二、体验: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必备基础 273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个案研究 280
第一节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280
一、《红楼梦评论》概述 280
二、《红楼梦评论》是传统批评现代转化的最早尝试 283
第二节《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 285
一、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述要 286
二、《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批评学意义 291
第三节 胡风、冯雪峰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99
一、胡风的批评实践和批评观 299
二、冯雪峰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建设 304
第四节 李健吾与中、西方文学批评传统 309
一、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309
二、李健吾的批评实践 315
结语 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317
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 317
二、追求现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文学批评 321
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