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柳广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2170035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石油和天然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基本理论,以及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规律。

绪论 1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1

第二节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三节 油气勘探简史 3

一、世界油气勘探简史 3

二、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5

第四节 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10

一、石油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10

二、中国对石油地质学发展的贡献 13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6

第一节 石油沥青类与可燃有机矿产 16

第二节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16

一、石油的概念 16

二、石油的族分和组分 17

三、石油的化学组成 17

四、石油的物理性质 22

第三节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24

一、天然气的概念和产状 24

二、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26

三、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27

第四节 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 28

一、油田水的概念及形成 28

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29

三、油田水的类型 30

四、油田水与油气的关系 30

第五节 石油和天然气中的碳、氢同位素 31

一、碳、氢的同位素 31

二、油气中的稳定碳同位素 31

三、油气中的稳定氢同位素 32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33

第一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 33

一、孔隙性与孔隙度 33

二、渗透性和渗透率 35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38

四、孔隙结构 39

第二节 碎屑岩储集层 40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40

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41

第三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 48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 49

二、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52

三、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59

第四节 其他岩类储集层 60

一、火山岩储集层 60

二、结晶岩储集层 61

三、泥质岩储集层 62

第五节 盖层及其封闭性 63

一、盖层类型 63

二、盖层的微观封闭机理 64

三、盖层宏观封闭性 67

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70

第一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 70

一、圈闭的概念及度量 70

二、油气藏的概念及度量 72

第二节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74

一、圈闭和油气藏分类的基本原则 74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方案 75

第三节 构造圈闭与构造油气藏 76

一、背斜圈闭与背斜油气藏 76

二、断层圈闭与断层油气藏 84

三、岩体刺穿圈闭与岩体刺穿油气藏 88

四、裂缝性油气藏 90

第四节 地层圈闭与地层油气藏 93

一、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94

二、地层超覆圈闭与地层超覆油气藏 99

第五节 岩性圈闭与岩性油气藏 100

一、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与储集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101

二、储集岩透镜体圈闭与储集岩透镜体油气藏 103

三、生物礁圈闭与生物礁油气藏 106

第六节 复合圈闭与复合油气藏 110

一、构造—岩性圈闭与构造—岩性油气藏 110

二、构造—地层圈闭与构造—地层油气藏 110

三、岩性—地层圈闭与岩性—地层油气藏 110

四、水动力圈闭与水动力油气藏 113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 115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况 115

一、无机成因说 115

二、有机成因说 1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119

一、原始有机质及其化学组成 119

二、干酪根 121

第三节 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 128

一、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128

二、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 133

三、催化作用和放射性作用 133

第四节 有机质演化与生烃模式 134

一、有机质演化阶段的划分 134

二、有机质演化的基本特征 134

三、有机质生烃模式 139

四、煤成油问题 141

五、压力在有机质演化和油气生成中的作用问题 142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143

一、天然气的生成特点 143

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 145

三、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鉴别 149

第六节 烃源岩 153

一、烃源岩的岩石类型 154

二、烃源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154

三、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157

第七节 油源对比 165

一、油源对比原理 165

二、油源对比指标 165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171

第一节 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71

一、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171

二、岩石的润湿性 172

三、地层压力及其相关概念 173

第二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173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174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177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182

四、油气初次运移模式 183

五、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184

第三节 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运移 185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 185

二、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力的作用 186

三、油气二次运移中的流体势 189

四、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 194

五、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方向和距离 199

六、油气二次运移时期 206

第四节 流体封存箱与油气运移 207

一、流体封存箱的概念 207

二、流体封存箱的基本特征 208

三、流体封存箱的形成机理 213

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运移的关系 214

第六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215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15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215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220

三、有效的圈闭 223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227

第二节 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 229

一、单一圈闭内中的油气聚集过程 229

二、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230

三、圈闭中油气的充注与混合过程 232

第三节 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233

一、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234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238

三、深盆气藏形成机理 242

四、天然气水合物 247

五、煤层气 250

第四节 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 252

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 253

二、油气藏破坏的产物 255

第五节 油气藏的寿命和形成时间 258

一、油气藏的寿命 258

二、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259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267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 267

一、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特征 267

二、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270

第二节 油气系统 272

一、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命名 273

二、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274

三、油气系统的分类 277

第三节 油气田 279

一、油气田的概念 279

二、油气田的分类 280

第四节 油气聚集带 284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284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285

三、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特征 292

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294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294

一、裂谷盆地的概念和构造特征 294

二、石油地质特征 294

三、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296

四、典型实例 296

第二节 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302

一、前陆盆地的概念和构造特征 302

二、石油地质特征 303

三、油气藏分布规律 304

四、典型实例 305

第三节 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309

一、克拉通盆地的概念和构造特征 309

二、石油地质特征 310

三、油气藏分布规律 311

四、典型实例 312

第四节 叠合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315

一、叠合盆地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15

二、石油地质特征 316

三、油气分布规律 317

四、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320

第五节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324

一、资源与资源量的概念 324

二、世界油气资源 325

三、油气资源的地理分布 326

四、油气资源的盆地分布 327

五、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328

六、油气资源的深度分布 328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329

一、烃源岩和生排烃中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29

二、二级构造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32

三、局部构造和沉积相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33

四、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36

五、地层不整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337

参考文献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