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结构—边界原则假设 1
1.2假设的理论基础 2
1.2.1系统论 2
1.2.2哲学 4
1.2.3心理学 7
1.3假设的经验基础 10
1.4本研究的观察视角 16
1.5本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18
1.6本研究的工作框架 18
1.7本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21
1.8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 22
第二章 各语言学派的语言结构观及研究概况 24
2.1引言 24
2.2直接成分方法:结构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26
2.3形式主义方法:生成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30
2.4社会功能方法: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35
2.5认知经验方法: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结构观 41
2.6结语 46
第三章 理论框架:完型趋向律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50
3.1引言 50
3.2完型趋向律 52
3.3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61
3.3.1象征性理论 61
3.3.2认知模型理论 64
3.3.3原型和图式范畴化理论 67
3.3.4重新分析理论 69
3.4结语 71
第四章 结构—边界统一体的理论描写 75
4.1引言 75
4.2结构—边界统一体现象是认知模式:隐界和显界 77
4.2.1隐界 78
4.2.2显界 84
4.3S-V-O次则 88
4.4语言结构—边界统一体的形式描写 94
4.5对应次则 101
4.6结语 107
第五章 有界化 110
5.1引言 110
5.2“界”理论 112
5.3“界”理论的语言学意义 118
5.4“界”的相对性和结构—边界的绝对性 122
5.5有界化次则 127
5.6有界化手段 134
5.6.1量度确定:状语 135
5.6.2量度确定:数量词 137
5.6.3时和体 138
5.6.4有定性 140
5.6.5语用对比 140
5.7结语 142
第六章 内部运作 145
6.1引言 145
6.2内部移动次则 148
6.3内部移动:WH移动 154
6.4内部默认次则:V+非限定小句构式 169
6.5内部运作与成分结构入侵 175
6.6结语 181
第七章 论元归并 183
7.1引言 183
7.2逻辑论元结构 184
7.3句法论元结构 187
7.4论元归并次则 193
7.5论元移动: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 198
7.6论元融合及重叠:及物?不及物动词转化 213
7.7结语 219
第八章 相邻吸纳 221
8.1引言 221
8.2动补结构:英汉比较 222
8.3汉语动补结构的结构—边界特征:相邻吸纳次则 225
8.4汉语动补结构的起源 229
8.5双音化:句法相邻和相邻吸纳 232
8.6动补结构影响下的结构—边界变动:结构自适应能力 238
8.7结语 244
第九章 结构—边界原则和结构自适应性:语言创新 246
9.1引言 246
9.2隐性边界移动与表达式创新:多义性和语法化 248
9.3论元移动与表达式创新:经济和语用 253
9.4相邻吸纳与表达式创新:能产创新方式 258
9.5结语 266
第十章 结论 269
10.1本研究回顾 269
10.2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76
10.3发现的理论意义 281
10.4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 284
参考文献 287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