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国际背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与广泛流行 2
1.1.2 国内背景:中国盯住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在受到挑战 4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5
1.2.1 国外研究状况 5
1.2.2 国内研究状况 8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9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10
1.4.1 研究方法 10
1.4.2 主要观点和结论 11
第2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兴起的理论背景 14
2.1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从争论走向共识—价格稳定 14
2.1.1 对行动主义货币政策理念的质疑 16
2.1.2 通货膨胀的成本 21
2.2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的争论: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26
2.2.1 早期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27
2.2.2 规则与相机抉择争论的新发展: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引人 32
2.3 本章小结 44
第3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及要素:理论层面 46
3.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与属性 46
3.1.1 什么是通货膨胀目标制 46
3.1.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属性:框架还是规则 50
3.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要素 51
3.2.1 缺少一个明确的中介目标 51
3.2.2 把价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 52
3.2.3 公布明确的数量化通货膨胀目标 53
3.2.4 中央银行决策的前瞻性 54
3.2.5 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54
3.2.6 中央银行日益提高的责任性 55
3.3 比较:汇率目标、货币目标制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56
3.3.1 汇率目标制 59
3.3.2 货币目标制 63
3.3.3 通货膨胀目标制 67
3.4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几种误解 69
3.4.1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严格的货币政策规则 69
3.4.2 通货膨胀目标制给政策制定者太大的相机抉择空间 70
3.4.3 通货膨胀目标制过分集中于对价格的关注,会增加产出波动 71
3.4.4 通货膨胀目标制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72
3.5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 72
3.5.1 “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72
3.5.2 弹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76
3.6 本章小结 78
第4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设计:操作层面 80
4.1 通货膨胀目标的设定 80
4.1.1 谁来制定通货膨胀的数量目标 80
4.1.2 通货膨胀目标指数 81
4.1.3 目标的时间范围 86
4.1.4 例外条款 86
4.2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中央银行参考哪些变量 87
4.3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操作目标与工具 90
4.4 通货膨胀预测 92
4.5 透明度与沟通 95
4.6 本章小结 9
第5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国际经验 106
5.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驱”:德国和瑞士 107
5.1.1 德国 107
5.1.2 瑞士 110
5.1.3 德国和瑞士的经验 112
5.2 完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114
5.2.1 工业化国家 115
5.2.2 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践 121
5.2.3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宏观经济绩效 124
5.2.4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动机 126
5.2.5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过去十多年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28
5.3 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 136
5.3.1 美联储 136
5.3.2 欧洲中央银行 140
5.3.3 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更大的灵活性 144
5.4 本章小结 145
第6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147
6.1 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147
6.1.1 货币政策目标 149
6.1.2 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150
6.1.3 货币政策工具 151
6.2 挑战之一: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的相关性下降 152
6.2.1 证据一: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52
6.2.2 证据二:超额货币的存在 161
6.3 挑战之二: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下降 163
6.3.1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163
6.3.2 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 173
6.4 挑战之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不足 174
6.4.1 货币乘数的稳定性 175
6.4.2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177
6.5 本章小结 180
第7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188
7.1 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备的前提 188
7.1.1 制度要求 190
7.1.2 经济要求 196
7.1.3 操作要求 200
7.2 中国具备这些前提吗 202
7.2.1 中国是否可以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02
7.2.2 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具独立性状况 204
7.2.3 透明度与责任性 208
7.2.4 公众与政治家们的支持 210
7.2.5 良好的财政状况 211
7.2.6 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 211
7.2.7 能进行高质量的通货膨胀预测吗 214
7.2.8 信息的可获得性 216
7.2.9 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216
7.3 本章小结 217
第8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来自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219
8.1 成功货币政策应具备的要素体系:PIIFFTA 219
8.1.1 成功货币政策的共性特征:有约束的相机抉择 219
8.1.2 PIIFFTA货币政策要素体系的含义 220
8.2 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建议 223
8.2.1 明确货币政策目标的优先层次,并尝试数量化的价格稳定目标 223
8.2.2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相关改革,提高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自主性 23
8.2.3 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41
8.2.4 努力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242
8.2.5 改进货币政策操作技巧,提升货币政策决策艺术 244
8.2.6 加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责任性 247
8.3 本章小结 249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73
图表索引 3
图1-1 1985~2005年货币政策制度的演变情况 3
图1-2 全书逻辑框架示意图 10
图2-1 菲利普斯曲线 17
图2-2 美国1948~199年的菲利普斯曲线 19
图4-1 英格兰银行的“扇形图” 95
图5-1 各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间和初始通货膨胀率 115
图5-2 欧洲中央银行的“双支柱”货币政策战略 142
图6-1 中国的现行货币政策框架 149
图6-2 GDPt与M0t+i、M1t+1、M2t+i(i=0,±1,±2,…)的动态相关系数 153
图6-3 CPIt与MOt+i、M1t+i、M2t+i(i=0,±1,±2,…)的动态相关系数 154
图6-4 脉冲响应曲线 159
图6-5 超额货币供给:1990~2005年 162
图6-6 M1需求函数的一步预测、N步预测检验 169
图6-7 M1需求函数中Δlny、Δlnr系数的递归回归检验 170
图6-8 M2需求函数的一步预测、N步预测检验 171
图6-9 M2需求函数的递归残差检验 172
图6-10 1996~2006年货币流通速度趋势 173
图6-11 基础货币H与M1、M2增长率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 175
图6-12 1998年以来的货币乘数趋势 177
图8-1 不可调和的“蒙代尔三角” 233
表1-1 可能在未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 4
表3-1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定义 48
表3-2 货币政策框架比较 52
表3-3 各国(地区)货币政策制度与汇率安排(截至2005年12月31日) 58
表4-1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通货膨胀目标的决定权 81
表4-2 通货膨胀目标设计:国家经验 84
表4-3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制定参考的指标变量 89
表4-4 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主要政策工具 91
表4-5 各国通货膨胀报告中的通货膨胀预测值 93
表4-6 26个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和体制设计 99
表5-1 1975~1998年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109
表5-2 1975~1999年瑞士中央银行的货币目标和实现情况 111
表5-3 部分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125
表5-4 部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通货膨胀报告的发布情况 129
表5-5 部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目标所使用的沟通工具 10
表5-6 美国货币政策制定中关注的主要指标 138
表5-7 2003年欧元区HICP指标构成权重 141
表6-1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沿革 148
表6-2 系数约束的沃德检验 156
表6-3 协整检验 158
表6-4 1994~2006年中国货币供应量目标与实现情况 174
表6-5 a1998~2005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金额) 179
表6-5 b1998~2005年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比重) 179
表7-1 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备的前提:制度、经济和操作 189
表7-2 部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央行的法律框架 190
表7-3 部分通胀目标制国家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 191
表8-1 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 228
表8-2 1985~2005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 231
表8-3 中闰人民银行1999~2005年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发放的贷款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