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环境 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一、宇宙和天体 1
二、太阳和太阳系 3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5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6
一、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6
二、地球外部圈层构造 8
第三节 地球环境 10
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0
二、地球环境的整体性 10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1
第二章 环境生态学 13
第一节 概述 13
一、生态学的概念 13
二、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14
第二节 生态系统 16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6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8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24
第三节 生态平衡 36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36
二、生态平衡失调 41
三、生态的恢复与重建 42
四、生态平衡的人工调控 44
第三章 人口 47
第一节 人口及人口过程 47
一、人口及其属性 47
二、人口过程 50
第二节 世界人口 54
一、世界人口的发展 55
二、中国的人口状况 60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 63
一、人口对资源的依赖性 63
二、环境的人口容量 64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70
第四章 资源与自然保护 77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述 78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78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78
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81
第二节 土地资源 82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82
二、我国的土地资源 84
三、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86
第三节 气候资源 90
一、气候资源的特征与作用 90
二、气候资源的组成 92
三、我国的气候资源 95
四、气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98
第四节 水资源 101
一、水资源的特性与分类 101
二、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03
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06
第五节 生物资源 109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09
二、生物资源的分类 111
三、我国的生物资源 113
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16
第六节 矿产资源 118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18
二、我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120
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121
第七节 能源资源 126
一、能源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127
二、常规能源的储量和地理分布 129
三、能源资源的利用 132
第五章 环境污染 138
第一节 水污染 139
一、水环境污染源 139
二、水环境污染物 142
三、海洋污染 146
四、水污染的危害 147
第二节 大气污染 148
一、大气污染源 149
二、大气污染物 150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154
第三节 土壤污染 156
一、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157
二、土壤污染与危害 158
三、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 161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 163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和种类 163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165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 166
第五节 其他污染 169
一、噪声污染 169
二、电磁污染 172
三、光污染 175
四、热污染 176
第六章 全球环境问题 179
第一节 气候变暖 179
一、地球的能量平衡 179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 181
三、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 184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 188
一、臭氧与臭氧层 188
二、臭氧层的破坏现状 190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192
四、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193
五、臭氧层的保护 198
第三节 生态破坏 199
一、植被破坏 200
二、水土流失 207
三、荒漠化 210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锐减 217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217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20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23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227
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 228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29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0
四、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232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33
一、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34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特点 236
三、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 23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240
一、环境伦理观 240
二、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 246
三、环境伦理对发展观的影响 253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254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54
二、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方法 256
三、公共物品与环境质量 263
四、环境质量的费用效益分析 269
第八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273
第一节 全球《21世纪议程》 273
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273
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75
第二节 《中国21世纪议程》 282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282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83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284
四、《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 287
第三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动向 294
一、联合国的努力和作用 294
二、美国的行动计划 295
三、欧盟的行动计划 296
四、日本的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 298
五、巴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99
六、东盟环境战略行动计划 299
第九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301
第一节 环境法制建设 301
一、环境法的特征 301
二、环境法律体系 303
三、国际环境公约 307
四、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 323
第二节 环境规划 330
一、环境规划的涵义 331
二、环境规划的原则 331
三、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333
四、环境规划的类型、内容和特点 335
五、环境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340
六、环境规划的作用 345
第三节 环境管理 346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 346
二、环境管理的职能和基本手段 348
三、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350
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355
第十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364
第一节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364
一、水污染防治技术 364
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372
三、土壤污染防治技术 375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 378
第二节 生态保护 382
一、生态保护的对象和类型 382
二、生态保护的目标、原理和对策 383
三、我国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5
第三节 清洁生产 389
一、清洁生产概述 389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395
三、产品的环境标志 398
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超越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一、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408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412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15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424
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学基础 424
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基础 426
三、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基础 429
四、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基础 430
五、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基础 431
六、科学发展观的环境学基础 433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35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43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 436
三、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437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42
参考文献 447
后记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