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稳定的理论审视 1
第一节 高校稳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 1
一、稳定的一般涵义 1
二、高校稳定 4
三、高校稳定的主要功能 6
第二节 高校稳定的一般特性 10
一、刺激——反应性 11
二、价值追求的公共性 14
三、政治性 18
四、辐射——共振性 21
五、高校稳定具有层次性 22
第三节 高校稳定的类型划分 23
一、大学生群体的稳定和教职工群体的稳定 23
二、教学秩序的稳定、科研秩序的稳定、生活秩序的稳定和学校与周边环境关系的稳定 25
三、心理稳定、思想稳定和行为稳定 28
四、积极的高校稳定和消极的高校稳定 31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高校稳定观 32
一、树立综合、全面、系统的高校稳定观 32
二、树立辩证、发展、动态的高校稳定观 34
三、树立积极、主动、进取的高校稳定观 38
第二章 高校稳定的功能分析 43
第一节 高校稳定与现代化 43
一、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44
二、高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 46
三、高校稳定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器” 50
第二节 高校稳定与政治稳定 55
一、政治稳定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55
二、高校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57
三、高校稳定是推动政治稳定的“引导器” 61
第三节 高校稳定与社会稳定 65
一、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6
二、高校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69
三、高校稳定是推动社会稳定的“支撑器” 72
第四节 稳定与高校的改革、发展 76
一、发展是当代我国高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76
二、改革是当代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78
三、高校稳定是促进高校发展和深化高校改革的安全屏障 82
第三章 目前我国高校稳定的基本状况 85
第一节 新时期高校稳定的全新背景分析 85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大背景 85
二、转型期视阈中的国内大背景 89
三、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 94
四、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性格的新特征 98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稳定的现状分析 102
一、高校稳定的整体状态及原因分析 102
二、高校整体稳定中的不稳定隐患 106
三、当代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新特点 111
四、高校稳定中的理论与实践误区 115
第三节 新时期影响高校稳定的基本因素分析 117
一、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高校稳定的负扰动 117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显现的突出矛盾在高校引起波动 119
三、高校改革进程中凸现的新问题 120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出现的新情况 124
五、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问题 126
第四章 高校维护稳定的工作体系及机制建构 128
第一节 高校维护稳定的目标模式 128
一、高校管理的权威性与学生群体的“公序意识”有机结合 130
二、高校体系的开放性与学生群体自我求助方式的可控性有机结合 133
三、高校自身功能的拓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有机结合 136
第二节 高校维护稳定的工作体系 140
一、高校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 140
二、学校维护政治稳定工作领导小组 141
三、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144
四、学校国家安全领导小组 147
五、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150
第三节 高校维护稳定的机制建构 151
一、常规机制 152
二、应急机制 158
第四节 处置原则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163
一、贯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工作原则 164
二、遵循各级党政领导共同负责和分级负责的原则 165
三、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65
第五章 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高校稳定 172
第一节 执政意识与执政能力 172
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与肩负的使命 173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考验 175
三、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是巩固执政地位的思想基础 179
四、提高执政能力是实现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 184
第二节 高校党组织的特殊使命 188
一、高校党委肩负着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重任 189
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193
三、保持高校稳定是党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要求 199
第三节 执政能力与高校党的干部素质 202
一、高校执政能力的建设要落实到高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上来 203
二、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中要进一步突出执政能力的建设 205
三、高校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210
第六章 和谐社会建设与维护高校稳定 217
第一节 新时期高校维护稳定的和谐社会视野 217
一、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218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20
三、和谐社会的建构原则 227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维护稳定的社会生态诉求 236
一、社会生态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及其现有困境 237
二、和谐社会:新时期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的方法论价值 240
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的社会生态诉求 242
第三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维护稳定的社会机制建设 245
一、和谐社会建设与新时期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的社会激励机制构建 245
二、和谐社会建设与新时期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的社会沟通机制构建 247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新时期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 248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新时期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的社会安全机制构建 251
第四节 和谐社会建设与高校维护稳定的现实途径 252
一、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首要现实途径 253
二、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公共性,坚持社会公正,关注和维护高校弱势群体的利益,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基本现实途径 254
三、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动态性,实现高校“发展中的稳定”与“稳定中的发展”的逻辑互动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关键途径 256
四、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生态性,建设高校自然生态、高校经济生态、高校制度生态、高校文化生态等是实现高校稳定的重要现实途径 257
第七章 提升高校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能力 261
第一节 国际形势与高校稳定 261
一、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国际形势 263
二、影响稳定的境外因素 266
三、加强大学生的国际形势教育 274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要应对全球化与现代西方思潮的挑战 277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278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地评析现代西方思潮 282
三、开展国际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意识的爱国者 285
第三节 我国高校稳定的主旋律——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 290
一、我国高校稳定的最强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90
二、我国高校稳定的总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294
三、弘扬高校稳定的主旋律——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 302
参考文献 314
后记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