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大陆“十七年”戏剧(1949年—1966年) 1
第一节 概述 3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3
(二)戏剧文学创作 21
(三)戏剧舞台艺术 30
第二节 老舍及其话剧创作 40
第三节 孙芋、何求等的独幕剧 52
第四节 冲破教条的“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岳野、海默等 63
第五节 田汉及其戏剧创作 73
第六节 郭沫若、曹禺等的历史剧 86
第七节 陈其通、胡可、沈西蒙等的军旅话剧 98
第八节 别具风味的滑稽戏——范哈哈、杨华生、王辉荃、张宇清等 109
第九节 陈静、孟超等的戏曲传统剧目改编及整理 119
第十节 陈仁鉴及其戏曲创作 135
第十一节 徐进、王冬青等的戏曲新编古代戏 145
第十二节 戏曲现代戏创作 157
(一)杨兰春、文牧等的剧作 158
(二)阿甲、翁偶虹的《红灯记》 168
第十三节 张敬安、阎肃等的歌剧创作 178
第十四节 任德耀等的儿童剧创作 190
第二章 大陆“文革”时期戏剧(1966年—1976年) 201
第一节 概述 203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203
(二)戏剧文学创作 213
(三)戏剧舞台艺术 219
第二节 京剧“样板戏”(一) 224
第三节 京剧“样板戏”(二) 234
第四节 舞剧“样板戏” 244
第五节 其他戏曲现代戏 253
第六节 走向衰微的话剧 258
第三章 大陆“新时期”与九十年代戏剧(1976年—2000年) 267
第一节 概述 269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269
(二)戏剧文学创作 284
(三)戏剧舞台艺术 294
第二节 初期的政治批判剧与问题剧——宗福先、崔德志、丁一三等 302
第三节 前辈戏剧家曹禺、陈白尘与吴祖光的新作 311
第四节 苏叔阳、李龙云、何冀平的京味话剧 319
第五节 探索话剧:沙叶新、马中骏等上海戏剧家群 331
第六节 由探索剧到新现实主义的北京戏剧家群 344
(一)高行健等的探索话剧 344
(二)陈子度、徐晓钟等的《桑树坪纪事》 353
(三)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356
第七节 李杰、杨利民等的关东话剧 365
第八节 郑振环、魏敏等的军旅话剧 376
第九节 姚远、沈虹光与过士行、田沁鑫 387
第十节 京剧创作的丰收与突破 398
(一)《徐九经升官记》等“鄂派京剧” 401
(二)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 406
(三)钟文农的《骆驼祥子》 414
第十一节 魏明伦、徐棻等的川剧创作 418
第十二节 郑怀兴、周长赋、王仁杰等福建戏曲作家群 431
第十三节 郭启宏、盛和煜等的探索戏曲 447
第十四节 陈健秋、甘征文等湖南戏曲作家群 460
第十五节 王肯、王毅等的东北戏曲创作 472
第十六节 顾锡东、孙月霞与刘鹏春、罗怀臻 484
第十七节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戏曲——杨明、王福义、梅帅元等 492
第十八节 歌剧创作的新发展——冯柏铭、陈宜、黄维若等 503
第四章 当代台湾戏剧(1949年—2000年) 517
第一节 概述 519
(一)光复初期的台湾戏剧 519
(二)封闭困顿期的台湾戏剧 521
(三)探索转型期的台湾戏剧 530
第二节 “反共抗俄”时期的话剧创作——吴若、赵琦彬、王生善、贡敏等 542
第三节 “观潮有成的前浪”之作——李曼瑰、姚一苇、张晓风等 549
第四节 “弄潮归来的中浪”之作——马森、黄美序、阎振瀛等 559
第五节 “听潮成长的后浪”之作——金士杰、李国修、赖声川等 569
第六节 军中京剧团与京剧“竞赛戏”——俞大纲、魏子云、王安祈等 579
第七节 “雅音”、“当代传奇”与京剧转型 587
第八节 京剧“本土化”与“大陆热” 597
第九节 歌仔戏创作 604
第五章 当代香港与澳门戏剧(1949年—2000年) 617
第一节 概述 619
(一)1949至1966年间的香港戏剧 619
(二)1966至1977年间的香港戏剧 625
(三)1977至2000年间的香港戏剧 629
(四)当代澳门戏剧的发展进程 636
第二节 前辈戏剧家胡春冰、姚克与李援华的新作 641
第三节 林大庆、袁立勋等的校园戏剧 650
第四节 杜国威、陈尹莹等的社会写实性戏剧 659
第五节 潘惠森、陈敢权等的实验性探索戏剧 669
第六节 唐涤生等的粤剧创作 679
第七节 周树利、李宇樑的澳门话剧创作 686
后记 693